1910年,胡适赴美求学,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数年后,他偶遇女孩韦莲司,两人迅速相知相爱。
韦母知小胡有婚约,竭力反对。韦莲司情深意重,终身未嫁。胡适回国后一月,即书信告知,自己已完婚,心情欢悦。
胡适致表妹曹诚英孕后,欲弃妻儿未果,遂遣其出国深造,并托韦莲司照料。胡适始乱终弃的行为备受指责,其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政治领域尤为显著。
课堂上,他鼓吹投降思想,嘲讽张学良与宋子文,民众戏谑道,要为胡适辩白,其难度堪比攀登高峰。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意图全面控制中国,北洋政府遭迫签署,引发全国愤怒,学子、工人、市民上街游行,坚决抵制该条约。
胡适在美得知消息,即发公开信称签约为胜,劝学生勿涉政治。其“睿智”言论遭强烈质疑,迫使他迅速出面解释。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侵占中国东北大部,张学良未做有效抵抗,率部撤至关内。
胡适,现居美国任康奈尔大学教授,立即表明观点,认为日本实力强盛,中国难以取胜,建议蒋介石与日和谈,并外交争取权益。
胡适主张当务之急为埋头学习与卧薪尝胆,待国家强盛再对抗日本,此想法遭国人批判。其理念近似甘地非暴力不合作,即“温和”抵抗,意在牺牲东北换取数十年发展。
他作为文人难识日本野心,日本凭借东北丰富资源,军力迅速壮大,得以全面侵华,其真正意图是占领中国。
宋子文曾任买办,阅历丰富,着眼大局。闻胡适提土地换和平之论,怒不可遏,斥其短视,竟不顾三千万东北民众安危。
胡适的某些论调获蒋介石支持,与蒋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口号相互呼应。
1933年,胡适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时值日本拟全面侵华,局势严峻。他在校内宣扬日本强盛,劝诫学生远离政治,专注学业,由政府应对时局。
1934年,胡适对时局持更悲观态度,他在课堂上断言日本能在三月内击败中国,认为抵抗并无胜算。
其言论引人联想汪精卫之行径,若非身为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日本或会重用之。
接下来,胡适自证其立场,见校园内抗日标语,即刻上前撕毁,并警告学生,若再贴,将全部开除。
热血青年岂容他撒野,欲上前教训,幸而他乃校长,喝止了学生。可他再入教室宣扬亡国论时,却遭台下学生阵阵嘘声反对。
胡适见学生放肆,心生一计,断言秦桧为民族英雄,因其委曲求全与金人签约,为南宋带来百年和平,功大于过。
鲁迅等文豪对这类悖论进行了嘲讽。
蒋介石实施不抵抗政策,导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
胡适闻讯后,在报上发表文章批判张学良,指其不识大局,能力欠佳且嗜烟。虽赞其在918事变中顺应时势之举正确,但整体仍多谴责。
西安事变当时被视为大误,称张学良被操控而妄动。若国共联手抗日,日方攻势或更猛,局势将更糟。此等悖逆民族大义之论,实为中华之辱。
国人震惊,视胡适为潜在汉奸,部分人士密谋对付他。胡适因此惶恐不安,四处躲避。
在蒋介石看来,胡适可被利用,因此他积极拉拢并保护胡适。全国掀起统一抗战后,这一态度未有改变。
蒋介石鉴于国人对胡适的不满及其在美广泛交际,任命其为驻美大使,旨在发挥胡适才能的同时,确保其安全。
胡适抵美后,即忘大使职责,常访旧友韦莲司。五年间,他抱混世态度,对国内百姓受日军侵害,未有任何贡献。
胡适平日极忙,身为美国留学生,他常现身各大学校演讲,且其演讲出场费用颇为可观。
蒋介石闻讯震怒,他本寄望胡适海外筹得援助,不料胡适领着高薪,却未有任何建树。
数年间,胡适声名远扬,共获得25个博士学位,这一成就令人惊叹。
胡适50年人生中,竟有26年在美国生活。
1939年7月,蒋介石因无法再忍,遂找借口召回胡适,并任命颜惠庆接替其职位。
1940年6月,再次进行人事调整,由宋子文接任该职位。
蒋介石有记日记之习,常于其中对胡适行为进行批判。
1946年7月,胡适回国后立即前往北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
胡适海外深造后重返北大,满怀激情地推行改革。然而,与此同时,解放军的炮声也接连不断,时局动荡。
蒋介石筹备撤台,并遣机赴北大迎胡适。中共亦留意胡适,派吴晗前往劝解。吴晗曾受教于胡适,可视为其学生。
临行之际,毛主席许以胡适北京图书馆馆长之职,但胡适并未心动,反而斥责并辞退了吴晗。
1949年1月,胡适邀钱钟书夫妇聚会时,大肆嘲讽毛主席亲笔信,信封上署着“您的学生”。该信为毛主席所写,旨在与胡适交流。
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面貌。任何对毛主席的不敬或嘲笑都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应该尊重历史,铭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
有人称毛主席仅为北大图书管理员,质疑其水平不足以上北大,暗指有内幕,随后烧毁信件。众人惊愕,而毛主席得知此事,仅淡然一笑。
胡适未赴台湾,重返第二故乡美国。因国民党大陆统治危急,他仍为蒋介石分忧,在美积极活动,游说美国促国共和解。
美国因见蒋氏政权衰败而不再介入,胡适奔走无果后沮丧不已。他转而提笔,对共产党进行无端指责,声称没有国民党的大陆将失去自由。
数载无果,鬓已霜。1958年,蒋介石于台稳固后,念及胡适,电邀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闻讯振奋,携全家乘船赴台。
蒋介石见胡适,热情设宴。胡适明了其欲借己名望提升声望,但自己素来独立,不愿受其摆布。
久居台湾,他见蒋介石坚持独裁,氛围沉闷,胡适遂起意独立建党,并着手四处集结支持力量。
老将对蒋介石政策提出公开指责,因其青帮背景,曾计划暗杀胡适。但考虑到胡适名声显赫,若其死于台湾将难以收场,故最终放弃此念。
胡适的追随者皆被捕,他惊恐沉默。在台湾最后四年,胡适不问世事,学术政治皆抛诸脑后。1962年2月24日,胡适于台北病逝,终年71岁,一生毁誉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