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新事件 ■素材:赵根生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1987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河南周口下寨村的夜晚格外寒冷。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光秃秃的树梢,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落在菜市场的角落里。赵根生蜷缩在一个纸板箱上,单薄的衣衫难以抵御刺骨的寒风。
他颤抖着搓了搓冻得发紫的手指,想着这两天找工作的遭遇,不禁苦笑起来。家里老爹因为一场重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谁知道,从老家到周口,把盘缠都花光了,却连个活路都找不到。
“咋地,后生,你这是要在这过夜?”一个略显沙哑却温柔的女声传来。赵根生抬头一看,是个四十岁上下的妇人,身材微胖,腰间系着一条有些褪色的围裙,脸上带着些许风霜的痕迹,却掩不住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透出的善意。
“婶子,我。。。。。。”赵根生有些窘迫地站起来,想解释又不知从何说起。
“瞧你这样子,是找工作的吧?”妇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我看你面相老实,要不这样,我家蔬菜大棚正缺个帮手,你要是不嫌弃,就跟我回去吧。”
赵根生一时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会这么好。他赶紧说道:“婶子,您说的是真的?”
“我姓王,你就叫我王婶吧。我种了几亩蔬菜大棚,一个人忙不过来。你要是愿意,工钱好说。”王婶笑着说。
就这样,赵根生跟着王婶回了家。王婶的家是一间普通的土坯房,收拾得很干净。院子里堆着些菜筐和农具,墙角还种着几棵葱花。
“小翠,快出来,婶子给你带个哥哥回来了!”王婶冲着屋里喊道。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从屋里探出头来,圆圆的小脸蛋,大大的眼睛,穿着打着补丁的棉袄,看到赵根生就往王婶身后躲。
“别怕,这是赵哥哥,以后要在咱家住一段时间。”王婶摸着小翠的头说。
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女,赵根生心里一阵温暖。王婶很快就烧起了炉子,蒸了几个玉米面馒头,又煮了一锅咸菜汤。
“快吃吧,虽然粗茶淡饭的,但能填饱肚子。”王婶给赵根生盛了一碗汤。
热气腾腾的咸菜汤入口,赵根生已经饥肠辘辘的胃终于得到了安抚。他大口大口地喝着汤,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婶子,我。。。。。。我一定会好好干活报答您的!”赵根生抹了抹眼泪说。
王婶笑着说:“傻孩子,咱农村人,能帮一把是一把。你先把身子暖和过来,明天我带你去看看大棚。”
第二天一早,赵根生就跟着王婶去了菜地。几个塑料大棚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棚里种着各样的青菜。王婶一边带着他认菜,一边教他管理大棚的门道。
“这大棚里的温度要把控好,早晚得通风。浇水也有讲究,水太多了菜容易烂根,太少了长不好。。。。。。”王婶絮絮叨叨地讲着,赵根生认真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赵根生干活很卖力,不管是翻地、浇水,还是采摘蔬菜,都做得井井有条。王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常常夸他懂事。
小翠也渐渐不再怕生,每天放学回来就缠着赵根生给她讲故事。赵根生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从收音机里听来的故事、从书上看来的童话,都会绘声绘色地讲给小翠听。
“赵哥哥,你讲的孟姜女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啊?”小翠眨着大眼睛问道。
“当然是真的,这可是我们老家传下来的故事呢!”赵根生摸着小翠的头说,“不过啊,现在修长城可不会让人干活死了,现在都是用机器。”
王婶在一旁择菜,听着两个人有说有笑,脸上也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自从老王头走了之后,家里就再没有这么热闹过。
日子虽然清贫,但过得踏实。赵根生把大部分工钱都攒着,想着给家里的老爹看病。王婶知道后,主动提出给他加工钱。
“婶子,您这。。。。。。”赵根生有些不好意思。
“你干活这么卖力,多给点工钱是应该的。再说了,你还帮着修缮了房子,扩建了大棚,这些都是大活儿。”王婶说着,塞给他一个布包,“这是我这几个月给你攒的,你拿着。”
赵根生打开布包一看,里面竟然有二百多块钱,这可是很大一笔钱了。他知道王婶为了攒这些钱,定是省吃俭用了好久。
就在这时,赵根生接到了家里的信,说老爹的病又严重了,让他赶紧回去。王婶二话不说,跑到镇上当了自己的一对银手镯,又借了一百块钱给赵根生。
临走那天,小翠哭得很伤心,一直抱着赵根生的腿不撒手。王婶强忍着泪水,塞给赵根生一个包袱:“里面是我给你准备的干粮,还有两件旧棉袄,路上冷,你多穿点。”
“婶子。。。。。。”赵根生跪在地上,“您的大恩大德,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快起来,你就当我们娘俩欠你的。”王婶扶起赵根生,“等你爹的病好了,记得常回来看看。”
赵根生含着泪点点头,背起包袱,在母女俩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走上了回家的路。。。。。。
时光飞逝,转眼就是2010年。这些年,赵根生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靠着在王婶家学到的种菜技术,先是承包了几亩大棚,后来又开了建材店,生意越做越大。他现在已经是县里小有名气的老板了。
赵根生的儿子赵小军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一家公司工作。眼看着儿子到了该成家的年龄,赵根生和媳妇整天操心着给儿子找对象。
这天,媒婆张婶来说了一门亲事:“老赵啊,我给你儿子看中了一个好姑娘,在市里某公司上班,长得漂亮,人也懂事,关键是学历高,还是个研究生呢!”
赵根生听了,也来了兴致:“是吗?那敢情好啊!”
“人家姑娘家长也很满意你们家的条件,这周六约在城里的锦江大酒店见个面,你看咋样?”
“成!”赵根生一口答应下来。
周六这天,赵根生特意换上一身新衣服,还买了一些见面礼。在去酒店的路上,他的思绪不知怎么就飘到了23年前。不知道王婶娘俩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些年他一直想去看看,但是村子都改了名,再加上人口流动大,再也找不到她们了。
“要是能再见到王婶就好了。。。。。。”赵根生在心里默默地想。
到了酒店,服务员把他们带到了订好的包间。赵根生刚坐下,包间的门就开了,走进来一对母女。女儿二十多岁,长得亭亭玉立,气质温婉。但让赵根生震惊的是那个母亲,虽然两鬓斑白了,但那双明亮的眼睛,不正是记忆中的王婶吗?
“王。。。王婶?”赵根生颤抖着声音叫道。
“是。。。是老赵吗?”王婶也认出了他,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原来,这23年来,王婶省吃俭用供小翠上学,后来小翠不负母亲期望,考上了重点大学,又读了研究生。王婶也从种菜起家,现在开了一家蔬菜配送公司。
“老赵啊,这些年我一直记着你的好。你走后,村里人都说我傻,收留一个陌生人。可我就是觉得你是个好人,果然啊,现在你儿子都这么出息了!”王婶抹着眼泪说。
这时,赵小军和王小翠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两个年轻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小军,小翠,你们不要有心理负担。”王婶看出了两个年轻人的顾虑,“这就是缘分啊!23年前,老赵帮了我们娘俩,现在我把最珍贵的女儿还给他,这不是很好吗?”
赵根生听了,眼泪夺眶而出:“王婶,这些年我一直想报答您,没想到。。。。。。”
饭桌上,王婶说起了一件事:“其实啊,当年我就看出来老赵是个好人,我一直希望小翠能找个像老赵这样的男人。没想到啊,这不是找到了老赵的儿子吗?”
众人听了都笑了,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看着两个年轻人含情脉脉的样子,赵根生和王婶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欣慰。
23年前的一碗热汤,换来23年后的一生亲情。是果报,是缘分,还是上天注定的安排?也许,这就是人间至善的回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