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设置的“养廉银”制度,为何会滋生集体腐败?

友易谈历史 2023-05-27 23:02:03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汉朝以来都无不在随时实行反贪措施,无一例外。

汉朝时的设立御史、唐朝时的“官清民安”、宋朝时的《开封禁酒令》、元朝时的“靖宇不贪”、明朝时的《大明律》一直到封建王朝落寞之际时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制定。

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在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反贪政绩,但是,面对封建统治的强势压迫,这些制度最终还是犹如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本意是抑制贪污腐败的发展,但却有这样一个王朝,所实行的制度不抑反增,究竟又是哪一个王朝会让腐败的气焰如此高涨?

民为国本,政策于上

封建社会的绝对统治权,是管理整个社会的公共权利,而在清朝千年来的统治权被满族贵族所正式接替。

民为国之本,在这样的思想渗透之下,诸多王朝产生了许许多多爱民护民的举动。

许多王朝统治者深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以百姓为本,天下才能够太平,国家才能够强盛。

封建王朝之所以不断地反制贪污腐败,其原因则是在于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不仅私吞国库,并且不断搜刮民脂民膏致使天怒人怨。

虽然在此期间,开明的君主会对其进行管理、惩治、治理,而清官则会协同君主与贪污腐败相互抗争。

遗憾的是,无论使用怎样的形式,怎样的治理方法,这些制度所造成的影响却收效甚微,如落石沉于大海,连涟漪都显得微不足道。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之上不断整治贪污腐败。

并提出“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污吏。”这样的治国策略,足以见得清朝把严惩贪官正式列入国家大事。

经过康熙时期的严加惩治后,社会被压制的贪污腐败之风,犹如弹簧般开始触底反弹,以至于出现“库帑亏绌,日不暇给。”这样的腐败之势。

在雍正正式继位后,当即马上降旨“内外仓库不无亏损”并下令各州县必须三年内补足,如果超过三年,那么会将官员按律处置。

面对这样的压力,许多官员开始学会了偷奸耍滑、欺上瞒下,不仅没有有效的管制腐败的渗透,反而更加激发起统治阶层的不满。

各级官员,对此毫无畏惧,并且开始肆意亏空国库,动辄千万白银,导致许多下方官员直接深受其害,白白丢掉了性命。

雍正元年,眼见如此下去国库迟早会亏空的情况下,雍正下令在中央立即设立会考府。

随即稽查并上奏钱粮,防止下方官员随意私吞,关于此等重要任务,雍正将此事全权交给了怡亲王,以及其舅舅进行督办。

自此,无论是哪一个部门的钱粮奏销事务均会经过新设立的会考府进行记录处理。

会考府仅仅成立三年,就已经处理钱粮奏五百余件,其中单单因为账面不合理的就足足将近百来余件,并直接查出户部亏损白银居然将近二百余万两。

由此可见,在会考府正式成立之前,所存在的亏损更甚严重,并且在会考府进行调查过程中,有诸多皇亲贵族私吞国库。为追回其所吞白银,无奈只得将家具器皿放置于大街进行出卖。

如果最后因为赔偿的白银不足数量,那么轻则抄家,重则将其处斩以儆效尤。

通过对亏空银两进行清算的这几年时间里,清朝的财政以及官吏的腐败现象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一时间国库充足,一些贪污腐败之徒的嚣张气焰也被打压。虽然钱粮的亏损能够通过赃官以及亲友进行追回,但是面对地方官加注在农民头上的火耗。

也就是官府在每年征收田赋时所附加的损耗,有的增加两至三钱,有的则增加到五至六钱,各地均有自己的收纳标准,面对这样的问题一时间官府也不知如何管控。

而雍正一方面为了防止不伤害农民的利益,一方面又能够防止官员私吞,于是便想出养廉银制度来针对各地官员所出现的这种情况。

历史上的养廉银制度非但没能有效地对各地官员进行管制,反而加深了腐败,那么养廉银制度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贪污之风,大肆传播

针对清朝各地一些不合理的低俸禄和地方财政不合理所造成的弊端,雍正开始大力提倡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制度的大致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彻底改变原有的制度,将原来本属于地方官员所收纳的耗羡银两将全部归公,上缴国库。

第二个方面,则是把各地方收纳的耗羡银两先收集起来,然后将其中大部分银两分拨给各级官员用于赡养家庭所用。

此举可以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公,但是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雍正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利弊共存,更是弊大于利的举动。

雍正时期的官员俸禄经常入不敷出,不仅生活艰难,并且还要随时受到上级的压迫和克扣,生活上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深究其原因,官吏的贪污究竟是因为俸禄的入不敷出生存艰难所致,还是因为官吏其本身的贪得无厌导致的呢?

其实早在雍正五年时,雍正便下令所有官员的官薪都直接加一级,但这个措施所覆盖的范围并不包括下级官员,最低也是参将以上。

由此就非常清楚地说明,能够享受这样待遇的官员均是京城内的上级官员,可见当初雍正实施养廉银制度本身便是为了上级官员,而并非一视同仁。

殊不知,与黎民百姓接触最深,也是最亲近的恰恰是下方的父母官,雍正这一制度无不是伤了下级官员的心。

表面上,实施的是各级官员都只加一级,但是实际上加上上层官员原定俸禄加上养廉银,许多官员的俸禄甚至是增加了百倍不止。

百姓为立国之本,而官吏应当也为百姓之官,官吏俸禄的高低本就是由国家所制定,如果俸禄过于低那么只会造成官员心中的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贪污腐化。

各级官吏也深知国家措施,如果国家明明有能力能够提高不平等地方官员的俸禄,但却视而不见,不断拖延忽视,这样则只会造成官员的怨恨,而最终受伤害的则也是黎民百姓。

其实官员俸禄不好的问题,并不是雍正时期才出现的问题,甚至是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相关问题。

而雍正之所以能够凭养廉银制度流传后世,关键在于,在此措施实施中只有雍正是先顾及上级官员,而对下方官员不管不顾,这种明目张胆的偏袒,唯有雍正才得以行之。

其实在整合封建社会时期,能够真正将百姓的生存,生计放在首位的统治者少之又少。

但是开明的皇帝,一定会限制官员不肆意妄为地随意私吞国库,也势必不会将百姓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雍正在面对上级官员拮据和百姓拮据的两难问题之时,雍正却义无反顾地牺牲百姓的利益来满足上层官员的挥霍。

或许雍正真的有一颗爱民如子的真心,但是在面对真正利益上的冲突之时,雍正则也是决定丝毫不管不顾捍卫自己的利益。

面对这样的举动,不仅仅是伤害了清朝的利益,更是助长了上级官员贪婪的欲望。

百密一疏,不复得之

雍正在全国正式推动养廉银制度后,许多地方官员的财路都被切断,反正许多大臣的俸禄在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雍正并非不近人情,反之,他作为君王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有好的官员才能够推动百姓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从而大力支持上级官员,忽视了下级官员以及百姓的利益。

对于一些贪官污吏,雍正一方面下令严查,另一方面则奖励清廉刚正的官员。

或许雍正有自己好的想法,也一心想要让国家发展,但是,雍正只管制定制度,却没有严加管束制度的层层执行。

随着上级官员的俸禄增加,骄奢之风也在逐步养成,许多上级官员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此时的下级地方官员甚至连自身衣食起居都无法照顾周全,更甚者许多农民一年到头来的收入也只够缴纳苛捐杂税。

上级官员与下级官员的矛盾,下级官员与百姓的矛盾,由此直接上升到百姓对统治者的矛盾。

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下级官员不堪重负,与其独做清莲不如同流合污。

即使雍正实施制度时所设想的诸多好处,但是经过层层官员的实施后终究违背了本来的结果。

诸葛亮即使机关算尽也终有一失,无论在实施怎样的制度应当每时每刻将百姓的利益放置在第一位,唯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