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官员贪污已成为普遍现象。1781年,甘肃爆发起义,乾隆帝心急如焚,派遣和珅、阿桂前往甘肃镇压。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表忠心,主动上奏,提出将自己四万两俸禄捐作军饷。乾隆起初欣喜,但随即心生疑虑:一个甘肃藩司,为何有如此巨款?这些钱从何而来?
要解开王廷赞财富之谜,需从清朝的“捐监”制度说起。捐监,即通过捐纳钱粮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虽非直接买官,却是一条捷径。捐纳的钱粮本应用于赈灾,但甘肃官员却借此中饱私囊。
乾隆曾下令停止捐监,但甘肃官员以粮食短缺为由,申请重启。乾隆批准后,甘肃官员却将“本色捐监”(收取粮食)改为“折色捐监”(收取银两),并将银两私分,形成了上下沆瀣一气的贪腐网络。
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被派往甘肃主持捐监事宜。他迅速与陕甘总督勒尔谨勾结,宣布全省范围实行折色捐监,并将所得银两私分。为掩人耳目,王亶望伪造捐监情况,谎报粮食充足,实则甘肃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王亶望升官离任后,新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接手。他初时满怀热血,查账后发现冒赈捐监的严重问题,但在勒尔谨的威逼利诱下,最终选择同流合污。王廷赞不仅私吞捐监银两,还谎报灾情,骗取朝廷赈灾款项,使贪腐规模进一步扩大。
王廷赞为表忠心,主动捐出四万两俸禄,却引起乾隆的怀疑。乾隆命人暗中调查,发现甘肃贪腐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恰逢王燧贪污案和苏四十三起义案爆发,乾隆决定收网。
王廷赞被捕后,重刑之下招供,揭开了甘肃冒赈案的真相。此案涉及官员56名,贪腐金额高达一千余万两白银。乾隆震怒,下令将主谋官员秋后问斩,家眷或处死或流放,其余涉案官员则革职、追赃。
甘肃冒赈案暴露了清朝监察制度的缺陷。乾隆虽设立“科道官”负责监察,却因多疑性格和对亲信的信任,导致监察体系名存实亡。科道官们明知甘肃账目有问题,却因畏惧皇帝权威,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贪腐愈演愈烈。
甘肃冒赈案虽已远去,但其教训仍具现实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廉为民始终是官员的基本操守。监察机关更应肩负责任,强化监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有真正做到一心为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清朝的当权者未能明白这一道理,但今天的我们,必须以此为鉴,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