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乌克兰近日签署豌豆及野生水产品输华协议,标志着两国农业合作迈出关键一步。在全球聚焦俄乌战事的背景下,这份看似寻常的贸易协定,正被解读为地区局势转向的风向标。
尽管俄乌冲突持续,中国始终与乌克兰保持正常经贸往来。此次签署的两项议定书,不仅将帮助乌方填补因战事损失的超百亿美元农产品出口缺口,更通过打通豌豆、水产品等细分市场,为后续扩大玉米、小麦等大宗商品贸易铺路。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2年稳居乌克兰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一季度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8%,印证了王毅外长所言“合作潜力不受形势影响”。
中方在俄乌问题上的平衡策略日益清晰。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持续深化,今年前四个月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2%;另一方面,中国对乌农产品进口品类扩展至37项,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增至15个。这种“不选边站”的务实姿态,既维护了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又为乌克兰经济重建提供支撑。正如乌克兰经济学家所言:“中国不是救世主,但却是危机中最稳定的合作伙伴。”
美国对乌援助的摇摆不定,正加速基辅寻求多元化支持。此前特朗普政府暂停60亿美元军援,导致乌军前线装备短缺,而欧盟承诺的90亿欧元经济援助仅到位45%。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扩大贸易规模、参与黑海港口粮食外运,逐步增强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建设性角色。这种“以经促和”的思路,与西方“军援换影响力”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纽带往往能穿透政治坚冰。当中乌货运列车再度穿梭于新丝绸之路,当敖德萨港的中国货轮装载着战后重建物资,这些具体而微的合作,或许正在为破解地缘困局积累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