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平常总听人说“穷秀才,破秀才,愣头愣脑的呆秀才”,影视剧里也把秀才塑造成读书读傻了的样子,感觉不太聪明的样子。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还是说我们都被影视剧给忽悠了?
先说说我们印象中的秀才吧,通常是一身洗得发白的长衫,一双黑布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开口闭口“之乎者也”。
要是手里再拿支秃毛笔,或者拨弄个算盘,那“穷酸秀才”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可是仔细想想,这逻辑好像有点不对劲。古代皇帝是老大,帮他治理国家的就是这些科举考试出来的“秀才”们。
难道皇帝就喜欢用这些“书呆子”?再说了,历史上的官员,要么是精明能干的忠臣,要么是奸诈狡猾的奸臣,好像跟“痴傻”二字完全不沾边。可参加科举的都得是秀才出身,这就让人很费解了。
难道真像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那样,考中之前是呆头呆脑的“傻秀才”,考中之后立马变身“足智多谋”的官员?
这显然不可能啊。历史上哪有什么“龙门”,更没有什么“官场速成秘籍”,有的只是大家对秀才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你想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地方官员都处于“天高皇帝远”的状态。没了皇帝的监督,这些官员权力很大,老百姓的“生死大事”掌握在他们手里。
比如清朝的知县,掌管一个县的刑罚、财政、行政、军事等大权,简直就是一方土皇帝。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都这样了,更别说那些朝廷大官了,权力更是大得不得了。
再加上古代告御状不容易,老百姓遇到不公平的事,只能一级一级往上报,这就导致了大家对“官”都特别害怕。
所以,古人“膝盖软”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被逼无奈的。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能跪下求饶,以求自保。很多人为了在县城里活下去,还得主动巴结讨好官员,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心理阴影。
在这种权力压迫下,人们不自觉地给官员加了一层滤镜,反而瞧不起还没功名的秀才。就像他们心里恨官员,但又不敢反抗,只好把怨气撒在即将成为官员的秀才身上。
那么,历史上的秀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古代的秀才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跟现在义务教育不同,古代普通人家连温饱都成问题,每天忙着种地干活,哪有时间读书识字?
就算家里有点钱,能送孩子去私塾读书,还得看父母的意愿。有些父母比较开明,但大多数人觉得读书没用,还不如学门手艺养家糊口。
所以在古代,能读上几年书的人就已经是少数了。再加上古代人寿命短,很多人三十岁就开始走下坡路,四十岁就开始准备后事了,五六十岁就因为各种疾病去世。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六十岁就要大办寿宴,因为能活到六十岁就已经算高寿了。所以,古人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读到三十多岁还没啥成就。
在古代,如果一个孩子十五六岁还能继续读书,要么是富家子弟,要么就是天资聪颖,有望考取功名。
为了检验这些孩子是否有读书的资质,当地官府会组织“县试”,类似于现在的中考,由知县亲自主持,教谕监考和阅卷,从中选拔“童生”。
只有通过了县试,成为童生,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这一关会淘汰掉一大批人,包括字写得难看的、品行不端的、行为举止不当的等等。能通过县试的,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优秀人才。
接下来,他们会接受正规的科举教育,包括礼仪、音乐、骑射,以及言行举止和穿衣打扮。这就是为什么读书人总是穿长衫,注重仪表的原因。
如果被教谕发现衣着不整,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取消童生资格,以后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注意,这时候还只是“童生”,离秀才还远着呢。
那怎么才能成为秀才呢?童生在接受几年正统教育后,要参加州府举行的“府试”,难度很大。很多人卡在这关,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考不过。
我们熟悉的孔乙己,就是一个考了一辈子也没考过府试的老童生。如果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文笔好,字写得漂亮,就有可能跨过这道“龙门”,成为秀才。
整个清朝,也只有三万名秀才,平均到每年每个县,也就一两个。大部分秀才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像鲁豫、江浙、两广等地。
如果一个普通县城每年能出两三个秀才,知县都要摆酒席庆祝了。
跟童生相比,秀才也是朝廷认可的“头衔”,会受到官府的重视。首先,家里田地不用交税,也不用服徭役。
古代赋税很重,有些地方甚至高达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再摊上苛捐杂税,一年的收成都不够交税的。
徭役也一样,古代没有先进的工程机械,像疏通河道、修路、建宫殿,都需要老百姓出力。家里没有劳动力,就得出钱。
如果考中了秀才,这些都免了,而且见到朝廷命官也不用下跪行礼。就算犯了重罪,只要不危及朝廷,也不会被判死刑,最多就是训斥一顿,打几板子,取消秀才资格。
别小看秀才这个头衔,它可是实实在在的“免死金牌”。这就是为什么范进中举后,屠夫会把女儿嫁给他的原因。现在很多人结婚压力大,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但在古代,只要考中了秀才,根本不愁娶媳妇。范进就是因为中了秀才,才被屠夫看上,把女儿嫁给了他。
除了免税免徭役,在乡里受人尊敬之外,秀才还有很大的机会进入官场。清朝初期,朝廷急需人才,秀才可以直接做官。
运气好的话,可以当个县令、县丞什么的,这些都是朝廷命官,有俸禄,以后还有升迁的机会。如果把秀才放到现在,至少也是大学本科的学历。
如果按照考试难度和录取比例来看,秀才应该相当于985高校的毕业生,前途一片光明。
但这只是学术地位,别忘了秀才的政治地位。综合来看,秀才更像是名牌大学毕业,被重点培养的公务员——选调生。
秀才就算是古代的体制内人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