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相”,古代丞相与宰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淮下书生 2024-12-22 15:31:05

同样是“相”,古代丞相与宰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丞相和宰相

先秦时代,有一种官职叫相邦,也叫相国。其作用就是辅佐朝政,总领百官,相当于三国以后的丞相。

齐国的管仲、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秦国的吕不韦等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相邦,苏秦更猛,挂六国相印。

管仲、赵胜、吕不韦

而自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同时存在。

秦国最后一任相邦吕不韦被免职后,秦王嬴政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邦。等到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时,正式确立丞相制度。

汉承秦制,也同时设立了相国和丞相职务。这时候的相国更像是丞相的升级版,并不是一直存在的。

比如萧何最初是丞相,后来被拜为相国,说明相国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

相国萧何

汉初诸吕之乱后,再无人担任相国,直到东汉末年,董卓成为相国。而没有相国的时候,丞相则是百官之首,和太尉、御史大夫共同称为“三公”。

此后,为了分化相权,丞相地位或主动,或被动地降低!

汉武帝时期,改太尉为“大司马”。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大司马权势都在丞相之上。

霍光

汉成帝时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食禄提高到与丞相同级,丞相、大司马、大司空相互牵制。

汉哀帝时期,又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就直接不设丞相,而改为“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直到曹操恢复并担任丞相。

相国董卓和丞相曹操

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60多年时间里,除蜀汉,东吴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承唐制,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设立“二府三司”,目的都是为了削弱相权。

这段时间基本没有设置丞相,只在唐玄宗开元元年和南宋乾道八年,分别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二府三司

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唐宋努力分化的相权,又被元朝给集中起来了。相权过大,以至于权相权臣频出,这也是到了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说,华夏历史上丞相的设置是断断续续的。从秦到明初,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中书省

而宰相是对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官职,而更像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你像太宰、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同平章事等等,都可以说是宰相。

也就是说,丞相可以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而宰相的覆盖范围更广,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北宋名相寇准剧照

你比如明初丞相被废后,明清虽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宰相,但却可以通过兼职兼任,各方协调,而获得宰相的地位,并且宰相的称呼,明清也一直存在。

这就是丞相和宰相的大概区别,下期我们着重讲讲明清的“宰相”!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