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也要生产钻石了!
今年3月,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园迎来了金刚石生产线的首批产品下线,标志新疆润晶科技正式涉足钻石产业。
该公司计划产能高达10亿克拉(200吨),并致力于打造涵盖石墨开采至钻石加工的全产业链条,预期产值可达1.5亿元。
技术总监范某表示,生产线采用国际领先工艺,未来能够产出珠宝级单晶钻石,旨在与河南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国钻石产业提至新高度。
据贝恩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培育钻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30%。新疆的加入,无疑让这一目标更具确定性。
01. 西方天价神话的根基:从稀缺到过剩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戴比尔斯经典广告语,至2025年颇显讽刺。面对此前河南产能的强劲势头,昔日掌握全球90%钻石矿源的西方巨头,已经抬不起头。
2024年,戴比尔斯的营收较去年下降21%,降至22亿美元,利润更是大幅减少60%;同时,美国第二大培育钻石生产商WD Lab Grown Diamonds因负债4400万美元而宣告破产。
西方钻石帝国的崛起,核心在于对“稀缺性”的精心操控。戴比尔斯凭借对矿源控制和饥饿营销策略,成功将钻石与爱情紧密相连,塑造成一种“刚需”。
然而,这一模式在培育钻石的冲击下迅速崩溃——仅中国河南柘城一县,其年产量便高达400万克拉,占据全球培育钻石总产量近乎一半份额。
2024年,全球培育钻石零售量激增43%,相比之下,天然钻石销量却下滑3%。随着“克拉自由”时代到来,西方长达百年的钻石营销体系瞬间崩塌。
02. 河南钻石:从突围到晋升榜首
河南的转型之路始于1963年,当时郑州三磨所成功研制出首颗培育钻石。经过60年技术演进,终于在2019年,中科院攻克量产难关,实现了3EX切工、D色级、VVS净度的高端钻石规模化生产。
目前,河南年钻石单晶产量达到15亿克拉,微粉产量更是高达47亿克拉,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力量钻石、黄河旋风等企业市值的大幅增长,充分展现了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
河南产业集群中,柘光钻石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品牌。其淘宝、官网、京东等平台上的日均咨询量超过千次,2024年交易额突破千万大关,其中超八成业绩来自一线城市的高净值客户群体。
近期,广东李先生在柘光京东店铺为妻子定制了一颗10克拉钻戒,“今年是结婚10周年,想纪念一下”,他分享道,“朋友推荐来的,说在大可拉制作上技术靠谱。天然的10克拉太稀有了,就算有估计得上亿了,培育的能实现,支持深度定制,也有IGI,花了30万不到,我妻子特别开心。”
专属顾问透露,甚至有客户在去年苏富比秋拍上痛失爱品后,找到柘光进行了一比一复刻,弥补遗憾。据京东商智数据,当下在珠宝行业,来自河南的柘光的成交已经仅次于某国际大牌,位于榜眼数据,颇受关注。
03. 新疆入局:中国钻石的又一张王牌
当河南钻石热火朝天,新疆跟着入局。
但新疆远非仅仅复制河南的成功模式。凭借丰富矿产资源,它将目光投向了中亚市场——金刚石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油气钻探、矿业加工等重工业领域,并同时瞄准珠宝级钻石的出口市场。对此,不少网友感慨:国际钻石巨头恐怕要遭了。
然而,尽管中国钻石行业蓬勃发展,但隐患已经显现:一些企业陷入了价格战,如2024年黄河旋风便遭遇了8.8亿元的巨额亏损,惠丰钻石的净利润也大幅下降94%。这种依靠低价迅速占领市场的策略,可能会缩减整个行业的盈利空间,对未来研发投入构成威胁。
据业内人士分析,自从克拉自由以来,不少消费者对大可拉需求猛增,但大可拉的废品率、毛胚稀缺度与人工费等都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一味的低价策略已经让不少新兴品牌,不堪重负。
此外,更深层的挑战则在于品牌溢价。尽管柘光等品牌已打开高端市场,但多数中国钻石仍以“性价比”标签参与竞争,尚未建立如戴比尔斯般的文化认同。
美国宝石贸易协会(AGTA)的“封杀令”更是警示我们:西方正从规则层面反扑,试图用“天然”标签维系最后壁垒。
因此,中国钻石之路势头虽好,但也仍需加倍谨慎,市场这块大蛋糕如此诱惑,相信英雄将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