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独立广场的抗议者举着"不做新殖民地"的标语牌时,华盛顿传出的矿产合作协议正将乌克兰推向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这份被乌经济学家谢列梅塔称为"殖民契约"的55页协议,要求乌克兰将半数自然资源收益注入美控基金,且赋予美国永久性优先购买权与否决权,犹如给国家经济主权套上沉重枷锁。
根据乌克兰议员热列兹尼亚克披露的协议细则,美方获取的权力远超常规经济合作范畴。五项核心条款尤为关键: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掌控基金董事会三席并拥有完全否决权;乌方资源出口需经美方审批;协议无限期有效且单方面不可终止;前三年禁止给予他国更优合作条件;战争援助本息偿清前所有利润归美。这种设计使乌克兰实质上丧失资源自主权,正如基辅大学能源研究所报告所述:"每处矿场都成了美资银行的抵押物。"
乌克兰坐拥欧洲最大的锂矿储备(探明量25万吨)及全球第五的钛铁矿,其稀土资源估值超2.3万亿美元。但这些战略资产在协议框架下,将变成偿还美援的"担保品"。更严峻的是,美国能源部战略物资清单显示,协议涉及的11种矿产全属关键供应链物资,其中钇、铈等稀土元素对F-35战机生产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乌克兰不仅失去经济收益,更将沦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原料附庸。
面对空前的主权让渡压力,乌克兰学界正热议替代方案。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提出"资源换安全"新模式:在保证国家控股51%前提下,向中俄欧开放矿产开发,所得收益专项用于国防现代化。该方案借鉴哈萨克斯坦"国家基金"模式,既避免单一依赖,又可引入制衡力量。
地缘经济专家波诺马连科指出:"第聂伯河钛矿带若引入中资技术,产能可提升300%。"中国在刚果(金)的钴矿合作范例显示,东道国在类似合作中保住了定价权与开发主导权。虽然转向东方存在政治风险,但相比美方协议的永久性束缚,这种市场化合作更具可持续性。
1994年乌克兰弃核时签署的《布达佩斯备忘录》已成前车之鉴——安全承诺在强权政治前形同虚设。如今美方协议再次回避安全保障,迫使乌克兰必须重构战略逻辑。克里米亚智库模拟推演显示:若执行现行协议,乌克兰资源收益的72%将流向美国;而若实施多边开发方案,同期主权收益可达55%。
当顿巴斯战火未熄,第聂伯河畔的决策者们正面临比战场更严峻的考验:是接受"经济监护"换取短期军援,还是冒险开启多元合作重塑发展自主权。这个拥有4000万人口的国家,其选择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中小国家生存法则。正如谢列梅塔在基辅大学的演讲所警示:"资源不该成为文明的枷锁,而应是民族复兴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