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竹编激活乡村旅游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5-03-17 16:10:05

三月的桂东南,春意盎然。

广西博白县水鸣镇一个编织工坊里一派忙碌的景象。穿插纵横,十指翻飞,随着一根根藤条在指尖的不断穿梭,不一会儿,一只精美的篮子便在周大姐手中完成了。“我们这里男女老少人人会编织。像这样的篮子我每天可以做12个,每月收入3000多元。”周大姐说。

博白编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水鸣镇是这门技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博白编织工艺品的材料取自天然植物,如芒、竹、木、草、藤、水葫芦、玉米须、芭蕉叶等,辅以金属、塑料、纸绳、布艺等,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博白编织工艺品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至今已有近50年的外贸出口历史。2006年,博白县获评“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市场的推动下,博白芒竹编工艺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芒竹编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在本地扎根并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镇党委、政府和村委、公司共同谋划,共建合作社,形成发展合力,为编织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助力编织企业做大做强。”博白县水鸣鸿发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庞飞鸿说。

“我们推行‘党支部+协会+公司+农户’工作模式,共建合作社,以订单统销、电商直销等渠道推广芒竹编产品,构建芒竹编产业化格局。”水鸣镇党委书记谢东恩说,针对芒竹编企业因资金需求、场地租用受限、厂房不够用及网络销售平台缺乏等问题,水鸣镇创新“政府+银行+企业”沟通机制,加强与银行、企业联建共建,为芒竹编产业提供信贷支持,为民营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2024年底,水鸣全镇芒竹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从业者达4000多人。全镇编织产业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约1.5万元。

在水鸣镇,芒竹编产业还带来“村晚”、生态园等新业态,助燃了新的文旅热点。

歌曲《山清水鸣》、对唱《非遗欢歌》、歌伴舞《少年有志》、萨克斯演奏《秋恋》、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博白地方特色歌曲《客家敬酒歌》……热闹非凡的“村晚”在水鸣镇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举行,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轮番登场,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到场观看。

“今年‘村晚’有15个节目,包括歌曲、舞蹈、情景剧等,参演的村民达到130多人。”晚会导演王莹说,西塘村“村晚”连续举办了16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个特色小镇的传统文化魅力。“‘村晚’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让村民精神更加昂扬,创业劲头更足。”水鸣镇副镇长朱海滨说,如今,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桂东南的研学基地,一批批本地和外地学子纷纷前来体验水鸣镇的芒竹编、采茶戏等传统文化和生态景观,乡村旅游因此红红火火。

同时,水鸣镇还在白面麓生态园打造了电商直播基地,通过举办“三月三”系列活动、乡村音乐美食节系列活动、“村BA”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直播的方式,全网传播当地传统竹编产业。陈皮、小青柑、米饼等当地土特产和传统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市场拓展到全国甚至欧美国家,销量大幅增加,产品附加值也得到明显提升,极大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是水鸣镇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水鸣镇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水鸣镇深挖特色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和活态传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谢东恩说。

水鸣镇的芒竹编

水鸣镇芒竹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受访者供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