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浙江温州市百里路小学一名49岁的语文老师在教室内不幸去世。事发后,学校立即报警,救护车和警车迅速赶到现场。然而,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该教师最终未能挽回生命。
2月12日,元宵节当天,温州市百里路小学六年级班主任方老师被发现在教室内身亡。现场视频显示,夜晚的校园内停有警车和救护车,医护人员用担架将遗体运离。网传方老师因班级期末成绩不理想,长期承受校领导的批评压力,最终选择轻生,矛头直指学校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即对成绩垫底的教师采取扣奖金、取消评优甚至解聘等措施。
多名网友称,该校对毕业班教师实施排名制度,末位者面临严苛处罚。一名自称知情者的网友透露,方老师曾因班级成绩问题多次与校长沟通未果,甚至提出辞职但被拒绝。此外,有教师匿名表示,学校内部存在“隐形考核”,如家长投诉、公开课评分等均与绩效挂钩,导致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鹿城区教育局多次强调“未实行末位淘汰制”,并称方老师的死亡是“突发意外”,但未公开具体细节。校方则保持沉默,记者多次致电无人接听。遗体告别仪式于2月18日举行,教育局以“尊重隐私”为由拒绝进一步回应。
方老师离世次日,教育局即否认制度存在,但网友质疑“调查速度过快,缺乏透明度”。
有家长称发现遗体时“教室门窗紧闭”,校方最初对外宣称“因病去世”,后被警方推翻。
即便末位淘汰制未被官方承认,教师群体普遍反映当前教育环境已沦为“分数绞肉机”,考核压力远超负荷。
方老师的悲剧撕开了教育行业的隐痛。网友评论中,一条高赞留言写道:“教育应是爱与关怀的传递,如今却成了冰冷的数字竞赛”。
学生天赋、家庭背景差异巨大,仅以成绩排名评判教师,被指“忽视教育公平性”。
教师需应付检查、比赛、家长投诉等行政任务,一位老教师留言:“每天战战兢兢,生怕被踢出编制”。
末位淘汰制源自企业管理,移植到教育领域后,其“适者生存”的逻辑与育人本质背道而驰。有教育学者指出:“教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的成长无法仅用分数衡量”。
事件发生后,教育局表态“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但教师群体更期待实质性减负措施。方老师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曝出教师因压力过大抑郁甚至轻生的案例。
事件评论区中,既有对方老师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教育体制的愤怒。一名家长写道:“如果老师都被逼到绝境,我们的孩子还能相信什么?”这种情绪背后,是对教育异化的集体焦虑。
方老师的离世,无论是意外还是隐情,都已成为一记沉重的警钟。当教育沦为冰冷的绩效竞赛,当教师沦为“分数工具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管理思维,重建尊重与关怀的教育生态,才能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