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被围孤山,怒责“黄瞎子”见死不救,彭德怀下狠心连撤两将

三联温度历史 2025-03-27 19:28:36

遵义,1935年3月,鸭溪镇文昌阁。

彭德怀站在那儿,眼睛瞪得像两只火球:“到底是谁下的命令?我带的兵竟然对自己的战友见死不救!”

张爱萍听后差点哭出来,“我的三个营,弹尽粮绝,打得死伤惨重,400多人没了……”

“而就在我们血战老鸦山的时候,红10团那边完全没动静,连个屁都没放。”

说完,大家都看向了红10团团长张宗逊,他那会儿正坐在一旁,拖着一条伤腿,不做任何解释。

此时一旁响起黄克诚政委的声音:“跟张宗逊没关系,这事儿责任在我。”

后来,团长张宗逊被罚去炊事班当伙夫,政委黄克诚直接被撤职,狠狠下了连队去。这处罚简直不带任何情面的。

接下来,军中的风言风语就没停过。

这篇文章就好好讲讲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时间回到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

重庆行营的电报机彻夜作响,蒋介石第五次走到作战地图前,指尖重重戳在遵义城的位置:"吴奇伟到哪了?"

"报告委座,第四军还在乌江南岸休整。"参谋官的声音越来越低,"他们说...需要等后续补给。"

青花瓷盏在青砖地面炸开碎片,侍从们屏息缩在角落。地图上的红蓝箭头像钢针扎进蒋介石眼底——黔北的蓝旗正在被红色浪潮吞噬,而本应北上支援的蓝色箭头,仍在长江边慢悠悠画着圆圈。

"给吴奇伟发急电!"蒋介石扯开风纪扣,"告诉他再贻误战机,军法从事!"

三百里外的临时指挥部里,吴奇伟正用紫砂壶浇淋茶宠。副官举着电报站在门口,水汽氤氲中看不清将军的表情。

"急什么?"吴奇伟夹起烫手的茶杯,"让士兵们把浮桥再检查三遍。乌江水急,摔了蒋委员长的宝贝坦克可不好交代。"

02

说起吴奇伟这人啊,简直是活脱脱的“拖延症代言人”。蒋介石吩咐他火速驰援遵义,他的回应基本上就是“你急,我不急”,一边悠哉地喝茶,一边心里琢磨着怎么拖到别人替他打完这仗再说。你别看这人是“铁军名将”,在战场上号称一把好枪,实际上就像一个总是找借口不去做作业的学生——只要能拖一天是一天。

有一次,蒋介石气得差点儿把“南京话”说成“重庆话”:“吴奇伟,你不就是打了几场漂亮仗吗?干脆直接拿个马步站着,看你能站到什么时候。”吴奇伟一边擦擦额头的汗,一边说:“哎呀,您知道的,我这人就是稳,稳住了,才能打好仗。你急什么,慢工出细活。”

他那叫一个“装”,那眼神里似乎在说:“你们玩得过我吗?慢慢来,谁急谁傻。”

好嘛,拖到最后,红军的西南大计早就完成了,他还能拖得动自己?简直是一步步拖成了自家坟墓。

结果呢,蒋介石指望他的支援,结果还不如找个小猫咪玩玩,“你慢慢拖,最后没了我才算”。

不过要说也巧,吴奇伟这人真有几分运气,自己拖拖拉拉,倒是没什么损失,就是那部队和红军的差距越来越远,自己慢慢就成了“后期掉队的那个”,也没怎么参与后来的“盛大聚会”。

你以为他只是慢,呸,他还喜欢“坐视不救”。王家烈那个追得眼看就要完蛋了,吴奇伟呢,估计是懒得去救他。别人都在喊:“去救王家烈!”吴奇伟不慌不忙地摇摇头:“咱这不叫不救,是叫尽心不出力。”你看,这个词用得好,叫人心服口服,半个小时后王家烈跑得比兔子还快,吴奇伟一边看一边乐:“哎,追不上了,结果倒霉的就不是我了!”

而且,吴奇伟这拖延到最后,连自己身边的友军都看不下去了。一个负责通讯的下属怯生生地问:“将军,咱们是不是也得加入一下战斗?”吴奇伟无所谓地回道:“战斗?战斗是个细活儿,咱们得学会‘不做无谓的努力’。不看、不要、不打,怎么都是一个‘字’!”下属愣了愣,没说话,心里默默想:那这还叫打仗吗?

结果他一直拖,一直到自己不知不觉掉队了。

03

再说回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后攻遵义城这时。

在那种险象环生的局面下,张爱萍是个“急中生智”的典型代表。你想啊,红11团那会儿的情况可不比你家门口打麻将的局面轻松。别说六个营长换了,连团长都看不见,仿佛人间蒸发了——估计是跑得比鬼还快。剩下的就是张爱萍硬着头皮,带着团政委黄克诚在老鸦山顶晃悠,天上那风吹得像剁椒炒肉一样,心里更是焦躁。

“黄克诚!”张爱萍一咬牙,气得头发都差点炸了,“你快想个办法,得从侧翼打击他们,缓解我们压力,不然我都快被炸成肉酱了!”

黄克诚一听,也差点乐出声:“老张,咱也不是真的跟敌人拼火力,咱能从侧翼打个‘甩卖’,他们也就该慌了。咱们的侧翼可是一片‘空白’,随便一打不是白给他们机会?咱们得想办法让他们打不了才行!”

张爱萍气急了:“你懂什么!我是让你从侧翼进攻,把他们的火力引开,咱们好喘口气!你这还在琢磨,等下咱全团没了,谁还能给你说理?”

黄克诚拍了拍胸脯,信誓旦旦:“放心,张团长,咱打的是‘缓兵之计’,保证能帮你压下去!”然后他一转身就跑得比兔子还快,留下一脸懵逼的张爱萍在山顶独自咬牙切齿。

与此同时,吴奇伟这位“自信满满”的老将可算是已经“豁出去了”。见状不妙,他指挥部队不管三七二十一,拼死一搏:“正面突破!咱们从红花岗打出去,给我劈开一条路!火力支援,给我轰。”

04

在这场生死关头的较量中,张爱萍心急如焚,嘴里一直咒骂:“黄瞎子!你怎么能坐视不管,兄弟们快被活活打死了!”

黄克诚那边倒是凉快得很,像个老僧入定,回他一句:“张团长,我这是命令,守住主峰。你这是要我违反军令,搞特殊啊?”

“特殊?我看你是特别能忍!眼看着自己人在那头送死,你就能心安理得坐山观虎斗?”张爱萍那是气得不行,心说这不是兄弟是什么?

“我们如果不守住这里,红军就完蛋了,你想清楚点。”黄克诚还是一副死理儿,一点都不着急。

就这么回事,张爱萍也没辙,只能一咬牙,一跺脚,“死就死吧!反正都是一起的,咱们就一块儿上!” 说罢,这位一身正气的团长带着他的兄弟们冲回战场。

而吴奇伟那边,真是够呛,他在红花岗那边打得头破血流,还是一点进展没有。一气之下,这位铁军名将就把所有的火炮都调上来了,想对老鸦山主峰来个猛的,希望能翻盘。

结果呢,到了午后三点,红10团因为伤亡惨重,撤了,老鸦山也就顺手被对方占了。看着阵地上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张爱萍那个心啊,苦不堪言,但也知道这就是战场的残酷。

05

彭德怀接到前线报告的时候,气得血压直往天灵盖上窜。

“老鸦山一战,两个团给打垮了?这是哪儿来的情况啊,照这个样子,咱红三军团还能打什么仗?”

长征打了几百场仗,红三军团的人可都是钢铁身子,哪怕是掉个胳膊都能跟敌人笑着打个招呼。可怎么一到老鸦山,打个酱油似的就被两下子打蒙了?这不科学!

于是,彭德怀一拍胸脯:“我亲自上,亲自带队,咱就不信这个邪了!”就这么带着部队冲上前线。

可惜,山势太大,地形太复杂,敌人反而趁机摸了摸身后,剩下的就是又被打回来。打了两回,手都没捂热,仗就打成了“重新看电影”。

“还是毛主席有办法,”彭德怀心里一叹,接着召来陈赓:“陈赓,你带你的人,赶紧给我拿下这些家伙!”没错,陈赓的干部团,简直就是彭德怀手里的“最后一张王牌”,上去就跟敌人玩命。没几下子,敌人就被硬生生挤下去了,基本上算是“给他们做了道菜”。

吴奇伟那边,正打得气势汹汹,想着“这次终于能摸到红军脉门”,结果看到情况有些不对劲,心里那个慌啊。

眼看着红军压过来,他那点战术打得算是彻底乱套了。吴奇伟这下是真的慌了:“给我守住啊!”可惜,一切为时已晚,红军的铁拳打得他脑袋上冒烟。

然后,红军的反击就像暴风雨一样来袭,敌人两个师的精锐力量,几乎在乌江岸边就被消灭个干净。俘虏?哇,三千多个,直接给打包了带走了。

结果,仗算是打赢了,但不得不说,张爱萍和黄克诚这俩人的交情也算到头了。

06

张爱萍性格刚烈,别人敢说一句他敢回十句,尤其在鸭溪这个地方,真是个“撂下狠话就不回头”的典型。他那会儿正闷得慌,对准了黄克诚就开炮:“你丫是不是想给我找麻烦?‘一兵一卒都不能动’,你这是看着兄弟们流血呢,还是看着敌人得意?” 他那声音,基本上能让周围的空气都颤抖一阵子。

这话一出,黄克诚倒是没急着反击,倒也不怪张爱萍,毕竟从表面来看,张爱萍确实有理由生气,谁都知道,张爱萍虽然是个火爆脾气的人,但一看见这种局面,他的怒火是无可避免的。要是换成别人,恐怕早就甩了几记重拳上去。

彭德怀倒是冷静了不少,心里明白这场仗的复杂性。他知道,张宗逊是个没有心眼的老实人,耿直到跟木头人没两样,黄克诚更是个有原则的铁人,做事挺有自己的想法,脸上从来就没有“无奈”二字。但这一次,彭德怀也确实忍不住了,因为看到战友眼看就要完蛋,自己却做不到一丝援助,那感觉别提多难受了。“你这也太能作死了,黄克诚!”彭德怀怒气冲天,话说得很不客气,心里已经决定了,“撤职!”

结果,气氛一下子凝固了,张爱萍也差点拿把刀冲上去揍人。

可想而知,撤职的决定一落地,整个部队都像是高压锅里的蒸汽,嗡嗡乱响。但这事儿没完,几天后,张宗逊和黄克诚两个“死撑”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官复原职”了。

黄克诚这时候,倒是主动出来解释了:“我没去支援张爱萍,不是怕死,也不是看着敌人得意,而是...我那会儿就剩两个班了,自己还在救火,能有多少兵力去支援?”

“所以你们是连兵力都没了,剩下我那点破人,得了,战友死去活来的事我就不管了?”张爱萍一边揉着眉头,一边转身看着黄克诚,目光冷得像冰块。

黄克诚的眼神也不再那么犟,眼睛眨了眨。

07

黄克诚在那个时候其实是挺为难的。他心里咯噔一下,明知道红10团接到的死命令:“死守老鸦山”,这可是铁的纪律,试想如果真跑去支援张爱萍,万一老鸦山丢了,那他能站得住脚吗?

他想得头皮都麻了,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就按兵不动,这不算拖延,算是“稳中求胜”。但心里其实并不舒坦——不是不想去救援,而是担心一旦动了,主峰出问题,红10团直接就瘫了。这时,戴着眼镜,站在战场的后排,不像前锋那样能随时看清局势,搞得他干着急没招数,脸上的表情比那眼镜还复杂。要是当时再给他一只激光瞄准器,也许能看清整个战场局势,倒也能松口气。

“张爱萍那家伙能动嘴也能动手,冲得起来,我这儿就等着收拾残局。”黄克诚心里这么想着。既然张爱萍喊得那么急,没准真是个大麻烦。但他也知道,老鸦山那儿还得靠他,稍微一个不小心,他和自己的两班兄弟都得跟着上战场。

张爱萍的做法倒是简单直接:支援!支援!再支援!他觉得只要能支援上,整场战斗都能有转机。

“老黄,你就是站在那儿不动,眼睁睁看着我这儿玩命?”张爱萍真是憋了一肚子火,一看到黄克诚那副眼镜架上来的“冷静”,心里的火就烧起来。

“我不是不想帮你,老张,真是命令逼的!”黄克诚也想争辩,但张爱萍直接给他甩了个死命令:“你就这么死守,不顾兄弟死活,我可没你这种‘稳’,你稳得了,怎么‘给死守’!”

“老张,你别着急嘛,这局能不能搞定,红一军团那边可先给了保证。”黄克诚心里却越来越乱,嘴上倒没那么坚决,“先等一等,咱们等敌人撑不住再说,也许就能省力。”

结果张爱萍在后面气得差点跳起来:“你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番话下来,张爱萍直接炸了,“你不帮我,不就成了不管别人死活的冷血动物了!”

不过,这事儿说得清楚也不容易,因为到底该做什么,黄克诚自己也没底,张爱萍的做法也没错,可黄克诚的态度其实也不冤。真要是站在他的位置上,执行那死命令的人,可能比谁都清楚自己得承担什么责任。

08

1943年,张爱萍被调去当3师副师长。这一调动,真是像一颗石头扔进了鸭子群,搅得水花四溅。大家都暗暗嘀咕:这不就是当年张爱萍和黄克诚那场传说中的龙争虎斗的后续剧集吗?两人再聚首,不是要开启“拆台大戏”的新篇章吗?

就连张爱萍的老婆,李又兰都觉得这事儿有点儿玄,她后来回忆说:“黄老这人想的多,我这老头子呢,直接就是冲锋陷阵的拼命三郎,一点儿不按套路出牌,这俩人能一起搞事,不得闹出花来?”

谁曾想,这看似乱七八糟的人事安排,竟是黄克诚自己挑的梨。一次师部会议上,参谋长洪学智实在忍不住了,小声问道:“黄老,你真不记仇那场‘口水战’?不怕你俩再掐一架?”

黄克诚就淡定地摇摇头,说:“都是一个战壕里出来的兄弟,有什么事儿说不得?解不开?”

黄克诚的确看中了自己的短板,他需要张爱萍这种能把所有不爽都摊开来说的狠角色,来帮自己补天。

“别看张爱萍喜欢动拳头,嘴巴也毒,我就喜欢这劲儿。”

洪学智半信半疑:“那您就不怕他哪天真的跟您动手?”

黄克诚笑着拍拍胸脯:“哎呀,他敢在我面前拍桌子,他就不会真拿刀子来。咱俩都是打老江湖,斗不死的。”

张爱萍一听这消息,简直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心想:“我还以为我是被调来当副师长的,原来是黄克诚故意要我来。这事儿挺让人意外的。” 但他也算明白了黄克诚的用意,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09

一到新四军3师,张爱萍就活像个刚被授予正义使命的国王,没半点犹豫,直奔黄克诚的营地开展视察。

一看这景象,不由得大吼一声:“看看这是些什么玩意儿!这就是你的‘精锐部队’?穿得跟刚从床上爬起来似的,你们这是要去打仗还是去睡觉?”

黄克诚听了这话,乐得不行,嘴角都快挂到耳朵上了,笑着说:“哎哎,张老弟,你这火气不小啊。咱们文明点儿,文明点儿。对对对,你说得对,我这儿确实需要整顿一下。”

第二天,黄克诚穿得整整齐齐,绑腿绷得跟个娃娃一样规矩,看得张爱萍都忍不住偷笑:“这老头还真能听进去,服气!”

黄克诚拍拍张爱萍的肩膀,半开玩笑地说:“张老弟,你这一来,让咱们部队都精神多了,不过你得让我稍微轻松点儿,别把战斗都搞得跟拼命三郎似的。”

就这样,张爱萍和黄克诚,一个负责吼,一个负责笑。两人互相制衡,带着部队不仅步调一致,连士气都高涨起来。

有一天,张爱萍看着日益规范的部队,感慨地说:“黄老,这次多亏了你,让我来这里。没有你,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让这帮家伙服软呢。”

黄克诚笑得更开心了:“你这小子,学会指挥了我就放心了。说实话,我这老骨头其实怕你做事太冲动,现在好了,我们互相有了制约,火力全开,咱们军队的未来有着落了。”

10

1945年秋天,张爱萍手里拿着作战方案,一看黄克诚改的评论,从“分兵合击”一笔勾销,改成了“集中力量固守要冲”。张爱萍眼一瞪,忍不住爆笑:“喂,黄老,你这是老鸦山的旧账还没算清楚啊?当年各自为政,现在反倒想抱团取暖了?难道是老了开始害怕了?”

黄克诚那边正在悠闲地抽着烟,听了这话,也只是笑着摇摇头:“哎,你这小子,总爱提这档子事。军事行动得随形势变化,海防跟山地战斗不一样,集中兵力防守要点,这是基本常识。”

张爱萍还在笑:“看你这认真的,我就问你,如果当年咱们分兵,能不能守住老鸦山?”

黄克诚不紧不慢地吐出一个烟圈:“这事儿谁能说准?可能分了兵就守住了,也可能大家都完蛋。不过现在这么想有什么用?情况不一样,策略自然也得变。”

他们俩就这样互相取笑,仿佛那些年的矛盾和争论只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打趣。事实上,这种争执背后是彼此的深厚信任和了解——只有真正的伙伴,才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出最直接的建议。

年纪大了,站在观景台前,张爱萍有感而发:“黄老,当年你坚持死守,我也承认是对的。但我如果那时听你的,可能就少走点弯路。”

黄克诚轻轻点头,眼神中透出些许感慨:“那时我要是知道会牺牲这么多,可能也会选择分兵。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1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