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洼池到城市明珠:长春南湖公园的前世今生

每日一字 2025-02-11 13:46:13

长春的小伙伴们,有谁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南湖公园呢?划船、野餐、看冰灯,它承载了无数长春人的欢乐时光。可你知道吗,这个大家都爱的南湖公园,背后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兴建历程 。

南湖公园

01.因需而生:规划的萌芽

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前,如今南湖公园所在的地方只是一片普通的洼地,伊通河的支流西河沟蜿蜒穿过,每逢雨季,这里就泥泞不堪。但随着城市发展,它的命运悄然改变。当时,日本人制定了《大新京都市计划》,其中提出利用这些小支流筑坝形成人工湖,既可以作为城市备用水源,又能实行分流制排水,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就这样,在规划蓝图上,南湖公园的雏形开始显现。

02.破土动工:从无到有的蜕变

1933年,伪新京政府开启了兴建工程。在工农大路西侧,人们修建了800米长的拦河大坝,开始蓄水,“黄龙水库”诞生了,它成为城市重要的备用水源。1937年,又沿着工农大路修筑了高10米、长800米的拦河坝,真正意义上的南湖初现规模。同时,库区周围预留出黄龙公园的区域,公园北门入口处也有了规划,还建起了一座跨湖木桥——垂虹桥,为这片新生的水域增添了几分诗意。

03.岁月变迁:战火纷飞的创伤

1946年,公园改名为“南郊公园”,但随后便陷入了战火的阴霾。彼时,解放战争局势胶着,长春成为重要战场。1948年,长春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困守孤城,妄图负隅顽抗。垂虹桥作为连接南湖两岸的关键通道,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国民党军队深知一旦解放军通过此桥,将对他们的防线构成巨大威胁。于是,在1948年8月的一天,国民党军队在桥上堆满了易燃物,浇上汽油等助燃剂,一把大火点燃。

垂虹桥是一座木桥,面对熊熊烈火,毫无招架之力。瞬间,火苗肆意蔓延,浓烟滚滚升腾,将周边天空染得灰暗。百姓们望着燃烧的桥,满心悲痛与无奈,那时消防设施匮乏,救援力量薄弱,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座陪伴他们许久的桥被大火无情吞噬,只留下焦黑的残骸,这不仅是一座桥的消逝,更让长春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04.重焕生机:在更迭中成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长春市人民政府将南郊公园复名为南湖公园,它也迎来了新生。此后的几十年间,南湖公园不断发展。陆续建成了湖心岛,成为人们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游泳场的出现,为炎炎夏日带来清凉;1960年,在原苗圃位置建起了南湖宾馆,提升了区域的配套;1972年,在垂虹桥原址新建了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南湖大桥;1988年,长春解放40周年,北门入口的预留地上矗立起长春解放纪念碑,让南湖公园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

如今,南湖公园早已成为长春的城市名片,四季都有独特的风景。春天,湖边垂柳依依;夏天,荷花绽放,游船如织;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冰上项目热闹非凡。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长春人成长。下次去南湖公园游玩时,不妨和身边的人讲讲它的故事,让这份历史记忆继续传承下去。

出品:一点资讯吉林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