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矛盾,既有功绩,也有过失,既有才能,也有缺陷。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李严的一生进行讨论:
一、李严的政治成就
李严在政治上有着不俗的成就,曾任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蜀汉皇帝刘备的部下,历任成都令、犍为太守、尚书令、中都护、骠骑将军等职,受封都乡侯。他参与制定了《蜀科》,为蜀汉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他在犍为任太守期间,大兴土木,修筑沿江大道,凿通天社山,整治水利工程,使郡城焕然一新,受到百姓的拥戴。他在江州任都督期间,扩建了巴郡郡治江州城,打穿后山通水入巴江,使城变成洲。他在刘备死前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并独掌内外军事。他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负责督运粮草,并曾成功劝降魏将孟达。他还上奏过多次祥瑞之事,如黄龙见于赤水、甘露降于武阳等,为刘备称帝增添了正统性。
二、李严的政治失误
李严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失误,曾多次推搪诸葛亮的调度安排,无心北伐。他在第四次北伐中运粮不继,间接导致诸葛亮退兵。为推卸责任,欺上瞒下且构陷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上奏弹劾,被拔兵权及贬为庶民。他还曾劝诸葛亮接受九锡进爵称王,暴露了他功利的心态和对诸葛亮的不满。他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与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等发生摩擦。他自视甚高,不愿与同僚来往。他的同乡尚书令陈震曾暗示他“腹中有鳞甲”,意指他心术不正。
三、李严的人格特点
李严的人格特点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有着不俗的才干和能力,在政治、军事、水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也有着忠诚和节操,在刘备死后受到诸葛亮的排挤和打压,并没有投降魏国或造反叛乱。他在诸葛亮死后得知消息后激愤而死,也说明了他对蜀汉事业还是有所眷恋和期待的。但是他也有着功利和自私的一面,在刘备死前受到厚遇和重托后,并没有尽心尽力地辅佐诸葛亮北伐魏国,反而想要获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并与诸葛亮产生了隔阂和对立。他还有着傲慢和偏执的一面,在任职期间不顾民情和同僚意见,只顾自己的私欲和名声,并因此惹来了许多麻烦和敌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李严是一个具有争议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才能、有功绩、有忠诚的重臣,也是一个有过失、有功利、有傲慢的官僚。他在蜀汉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