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河”,是胶东半岛一条重要的地标河流。与普通的河流相比,其历史渊源较为复杂。
在元代之前,并无胶莱河之称,北面在莱州湾入海的为天然河流“胶河”(胶水)。所谓“胶东”,最早指的其实是“胶河以东”。
到了元代,为了缩短海漕路程(避开成山头,朝廷决定开凿运河,将胶州湾和莱州湾南北连接(南段以开凿为主,北段借用胶河故道,现在的胶河在胶莱河分水岭以南汇入南胶莱河中),即所谓“胶莱运河”。
由于地形的限制,胶莱河需借助船闸才能实现南北通航,运营成本比原来绕行成山头的旧线路不降反升。因此,元朝开通胶莱河不久之后,就将之废弃。
到了明代,虽然屡屡有人提议重新疏通、启用胶莱河,但均未能付诸实践。至清代时,胶莱河已彻底失去了“运河”的功能,原有的船闸等设施也逐渐破败。
清乾隆年间,莱州府在修撰《莱州府志》时曾对胶莱河沿线河闸进行过调查统计,总体的情况是:“闸废基存。”详细的记载是:
“1、陈家闸,在胶州西北,水接南海口,自丁家工至此二十里,元时海运建以蓄水者,今圮毁无迹。
2、吴家口闸,自陈家闸至此三十里,闸废基存。
3、窝铺闸,在分水岭下,自吴家口闸历二十里,至谈家村,水自上来,自谈家村到分水岭南北分流,闸废基存。
4、亭口闸,在平度西南,自窝铺闸至此二十里,闸废基存。
5、周家闸,自亭口闸至北三十里,闸废基存。
6、玉皇庙闸,自周家闸至此三十里,闸废基存。
7、杨家圈闸,自玉皇庙闸至此三十里,闸废基存。
8、海仓闸,在(莱州)府城西北,自新河铺至姚家庄二十五里,折而西,又历二里至昭应龙王庙,又折而北,历二里至此闸,闸废基存。”(注:胶莱河从南到北,先后经过胶州、平度、高密、昌邑、莱州,全长约二百八十二里,总共设有八道河闸。)
而从乾隆朝至今,又过去约三百多年时间。上述河闸的“坝基”也大多不存。笔者曾到访过平度市蓼兰镇的南姚家村。该村就地处胶莱河南北分水岭上,有一处“胶莱运河南姚家水闸遗址”山东文保单位石碑(该村距离窝铺不远,应当就是莱州府志所说的“窝铺闸”)。不过,虽然这里被官方认定为历史遗址,但就外观来看,已跟普通的土丘并无太大区别。
就整条河目前的状况而言,北胶莱河尚算宽阔,南胶莱河则只能称作“细流”。所谓“胶莱河以东”的分界意义,也是北胶莱河更为明显,南胶莱河则弱化一些。
以胶州为例,若以天然河流胶河为界,该市整体处在河东;而若以南胶莱河为界,该市除李哥庄镇之外,大部又处在河西。因此,胶州究竟算不算“胶东”,似在两可之间。不过,由于明清两代胶州长期属莱州府管辖。所以,从历史文化渊源来说,将胶州视为胶东,亦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