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腿上的箭伤旧疾再次发作,虽经极力抢救最终还是撒手而去,赵光义满怀着愤懑心有不甘地闭上了眼睛,时年59岁。
七个月后,赵光义的灵柩葬入了位于开封以西一百多公里的巩县皇家陵园内的永熙陵。
永熙陵印象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访永熙陵时的情景,那是几年前一个十一假期前的一天,学校放假送走了学生后,我就收拾东西踏上了寻访宋陵的行程。赵光义的永熙陵坐落于今天巩义市(即宋代的巩县)西村镇滹沱村内,东距兄长赵匡胤的永昌陵仅仅两公里,再往东就是他俩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
父子三人的陵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相距都不远,就这样默默无言对立千年。
赵弘殷的永安陵在农田里,赵匡胤的永昌陵则位于公路边的玉米地里,唯独赵光义的永熙陵位于滹沱村内,陵墓被民宅包围,宽阔的神道也成为村里的休闲广场,平日里很是热闹。
这和他父兄陵墓的凄凉荒芜形成了强烈对比,让人看了心里非常悲凉,真是应了那句话:
繁华落尽,寂寞如初。
离开永昌陵后,径直骑进滹沱村,没有费周折就找到了村内的永熙陵,站在长长的神道边,眺望远处的永熙陵墓冢,此刻历史的时钟仿佛又拨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雪夜……
雪夜迷踪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的一个雪夜,开封城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洒满了宫门前的广场,几个黑影步履匆匆进了宣德门。
这天夜里,宋太祖赵匡胤毫无征兆的死了,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在灵前即位,史称宋太宗。自赵光义即位的那一天起,关于他得位不正的传言便传开了,很多人怀疑他谋杀了哥哥,甚至有人干脆质疑他的人品,认为赵光义撒谎成性,没一句真话。连他宣称的当年参加陈桥兵变,是事件的主要策划人都被人质疑,有人甚至直接指出当年陈桥兵变时赵光义根本就不在军中,而是在开封家中,等赵匡胤大军回京了他才匆匆跑出城门迎接。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赵光义就在北宋开国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那么他这个弟弟又有什么资格越过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抢走皇位?难道就凭那道真假难辨的杜太后的遗嘱吗?
陈桥兵变的事说不清楚,赵匡胤死因也说不清楚,再加上赵普给他炮制的“金匮之盟”也说不清楚,赵光义这个皇位实在是太诡异了。
假如说杜太后留下的遗嘱,那道金匮之盟是真的,要求兄弟三人轮流坐庄,那赵光义当上皇帝后为什么急急忙忙迫害死了弟弟赵廷美?为什么皇位到他这里就改传自己儿子了?
种种疑团令赵光义无法自圆其说,也难怪他即位后马上下诏修改《太祖实录》,火急火燎篡改他哥的起居注,而且前后改了三次才勉强满意。你想想这样的《太祖实录》还是“实”录吗?
业余军事爱好者
不管用什么手段,赵光义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位,赵光义即位之初接手的大宋江山应该说是一手好牌。他哥哥赵匡胤不辞辛劳,煞费苦心先后灭掉了割据南方的几个政权,基本完成了内地的统一,除了割据福建一隅的陈洪进、割据浙江的钱俶以及割据山西北部的北汉政权,基本再无对手。
而且当时的北宋连灭数国,宋军斗志昂扬,正是完成统一的黄金时期。赵光义这个时候执掌北宋这艘大船,可以说真是上天眷顾,如果他能做出一番伟业,不排除和唐太宗李世民并驾齐驱,闪耀青史的可能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后来的历史无情地证明了赵光义确实“闪”了,不过不是闪耀,而是闪腰,连老命都差点闪进去。
赵光义即位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福建的陈洪进、浙江的钱俶相继纳土归降,除山西北部的北汉,北宋基本完成了中原内地的统一。兴奋不已的赵光义脑子一热,决定趁热打铁出兵灭掉北汉,打响他的第一炮,就当是祝贺自己即位的礼炮吧。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自出征北汉,大军围攻太原两个月,顺利灭掉北汉,结束了晚唐以来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有句老话叫“见好就收”,贪多嚼不烂,赵光义估计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觉得自己真是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军事家,想想大哥打了几次北汉都以失败告终,我亲自出马轻轻松松搞定,看来统一大业要靠我来完成了。
志得意满的赵光义有点得意忘形了,轻率地决定一鼓作气进军幽云地区,收复被契丹人夺走的幽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
这个想法一说出来,随行的文臣们一片喝彩,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笔墨伺候提前写捷报了。反而是武将们面面相觑,一个个鸦雀无声。书呆子不懂战争可以原谅,可这帮武将是知道真实情况的。
宋军虽然灭了北汉,但也只能是惨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早已是强弩之末,别说主动去招惹契丹人,就是现在契丹人打过来一个冲锋,宋军估计就一溃千里了。
两个月的战争打下来,宋军的粮草和后勤补给早已抓襟见肘了,最重要的是将士们都打累了,天天盼着打赢了北汉能领到一笔赏银回家看看亲人,结果你又让马不停蹄去打更凶悍的契丹人,你想想宋军将士会是什么反应?
赵光义这个业余军事爱好者还沉醉在伟大军事家的幻梦里,根本就不了解军队里的真实情况,也听不进去武将的正确意见,在一帮书呆子的起哄下铁了心要一鼓作气拿下幽云。
梦碎高粱河
于是大军被迫从太原开拔,满怀怨愤的宋军将士们就这样一步一回头走向了未知的北方,他们不知道迎接自己的会是什么。
三个月后,大军抵达幽云前线,旗开得胜拿下了易州(今河北易县)、涿州(今河北涿州),顺利进抵幽州(今北京)城下。契丹人一看宋朝皇帝亲自送上门来了,再不笑纳就过意不去了,于是派出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领精锐主力赶往幽州,在高粱河(今北京紫竹院公园附近)和宋军爆发激战。
一场血战下来,强弩之末的宋军彻底崩盘,一败涂地,死伤过半,一片混乱中赵光义落荒而逃,骑着马头也不回往南狂奔,逃跑途中大腿上不慎中了一支流矢,勉强逃到白沟河边,疼痛难忍无法骑马,眼看要被追上来的契丹人生擒活抓了。
赵光义准备认命了,仰天长叹“我命休矣!”
就在宋朝版的“土木堡之变”即将变成现实的关键时刻,一支押送粮草的宋军辎重队走到这里,这帮人不知道前线的宋军已经全军覆没,还在傻乎乎往前走,突然看到前方坐在草丛里唉声叹息的赵光义(一身龙袍打扮,太显眼),赶紧上前拜见。
赵光义大喜,一跃而起,亲娘呐,你们来得太是时候啦,赶紧救我出去。
辎重队的将军无奈只得把送粮的驴车找出来让赵光义坐上去,赵光义也顾不上面子了,坐着驴车狼狈逃到定州(今河北定州)才稳住神儿。
这场史称“高粱河之战”的大战彻底粉碎了赵光义收复幽云的幻梦,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让他清醒了一下。此战后赵光义老实了几年,不敢再轻举妄动,但他并不服。大宋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屡战屡败
八年后的雍熙三年(986年),耿耿于怀的赵光义再次决定出兵幽云,这次他不敢再亲自出征了,那条大腿不想再中奖了。三路大军齐头并进攻入契丹境内,结果不出意外又是大败而归,史称“雍熙北伐”。
赵光义这位业余军事爱好者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屡战屡败。除了打契丹连吃败仗外,他还出兵攻打交趾(今越南北部),试图收复这片汉唐故土,结果也是先胜后败,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西北方向,赵光义也和强势崛起的西夏李元昊激烈交火,结果宋军连战连败,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一场比一场输得惨,丢尽了业余军事爱好者赵光义的老脸。
你要说边疆少数民族骁勇善战,打不过也情有可原,问题是就连四川成都爆发的王小波起义都用了四年才平定下去,这就尴尬了。
至道二年(996年),在各路宋军的进剿下,王小波起义终于被平定,赵光义终于打了一场艰难的胜仗,不过他不会知道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场胜仗了。
第二年三月,赵光义在高粱河留下的箭伤再次发作,医治无效死于开封万岁殿,享年59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千秋功罪
纵观赵光义的一生,真是令人唏嘘,空有大志,实力不给力,将哥哥留下的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彻底扭转了北宋的国运,甚至间接埋下了一百多年后靖康耻的伏笔。
本以为他能成为与众不凡的一位太宗,结果却沦为“太宗群”里最憋屈的一个,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金太宗完颜晟、明太宗(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一帮人天天在“太宗群”里吐槽他。
不过有一点令赵光义感到欣慰,那就是他的永熙陵是宋陵里除了永昭陵、永定陵外,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这一点确实可以吊打隔壁的赵匡胤永昌陵。
由于位于村子中心,永熙陵得到了严密的保护,甚至还有村民每天巡逻,阻止游客拍照(出于防盗吧),我都是趁巡防员不注意时赶紧一顿狂拍。村民们每天都在神道改建的广场上拉家常、晾晒粮食,孩子们在石马大象肚子下面钻来钻去,老人们坐在神道石刻边晒太阳聊天。当年千秋万载,威严庄重的皇家陵园如今变成村民们的休闲广场,孩子们的游乐园。
站在这里不得不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脑海里回荡着一句诗: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感觉很应景。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老师曾给赵光义写过一首歌词,其中有一句我很欣赏,感觉非常形象的概括了赵光义的一生,就借用来做结语吧。
一心要一统江山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千夫指。
跟西夏打的那几场不是他,他是连光杆司令李继迁都打不过。
唐宗宋祖,他和赵匡胤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