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改从何开始?
或许是在街机进入中国的时候……
1980年代,全球街机寒冬,但在中国却是春天。
资料显示,19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街机当时先是从香港传到沿海城市,再扩展内地较大的城市。
这时的街机游戏都非常简单,就是《吃豆人》《小蜜蜂》等简单游戏。
至少在笔者印象中,自己所在的三线小城,第一次看到街机至少是在1987年以后。
之所以敢如此确定,仅仅因为在街机厅,当时最流行的游戏是《魂斗罗》,而第一款《魂斗罗》街机游戏是1987年才问世。
如果算上街机传入内陆城市的滞后性,时间应该更晚。
但或许正是因为延迟,让中国初代电子游戏玩家不但没有感受到街机寒冬,反而被街机启蒙进入虚拟世界。
为何会如此?
在198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在内地是家庭“四大件”之一,有黑白电视都算小康。
自然,家用游戏机这样的“高级选配”,就更加难以普及。
街机,作为平替,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在那个年轻人娱乐方式不多、电子娱乐就是潮玩的年代,必然门庭若市。
玩《雷电》能否一币通关,打《魂斗罗》能否一命到底,成了当时衡量电玩高手的“度量衡”。
由于游戏种类就那么多,一款街机游戏火爆五到十年,毫不奇怪。
时钟转至1992年,在卡普空的《街头霸王2》已经问世1年后,中国的街机厅却没有掀起“春丽”热,反而走向了三国时代。
关羽的泰山压顶、张飞的麻花大坐、赵云的升龙刀和空擒、黄忠的连珠箭、魏延的扇腿……
这些招式都曾深深地印在一代人脑海中。
这款在当时被国人称之为《三国志》的过关游戏,其实真名是《吞食天地2:赤壁之战》,也是卡普空作品。
为何会被错称为《三国志》呢?也是个版本误会。
这款游戏一共有日版、亚洲版、欧洲版和美版,不同版本启动画面不同。
由于当时国内用的是亚洲版,启动画面写着《三国志II》,其实和后来在流行于玩家间、光荣公司出品的系列策略游戏《三国志》,没任何关系。
这个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搏击。在看腻了《魂斗罗》跷腿射击的蹦跶游戏后,突然发现蜀汉大将们都拥有不止一种投掷敌兵的技巧,还能通过组合按键搓出大招。
此外一些按键同时按还能发出冲撞技能。
于是,发现了新大陆的玩家们,开始苦苦探寻游戏里的更多组合技,以及一些不可思议的玩法:例如在中间关卡遇到终极Boss曹操,可以斩落马下,然后下一关再次“偶遇”。
当然,这些搓招,必须长时间地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所以,《街头霸王》没来前,街机厅里就有了许多街机霸王,霸着街机不肯走(有的是确实能玩,一次游戏能玩许久甚至是一币通关)。
对一些人来说,这个游戏还扮演了三国故事的启蒙教材角色。
毕竟央视版《三国演义》还要等到1994年,而这个游戏却让不少人知道了火烧博望坡的典故,记住了夏侯惇独特的长相。
顺便也搞错了五虎上将的名字:游戏里把关张赵马黄中的马超,换成了魏延。
其实,黄忠、马超当时还没加入刘备阵营。
游戏里还有许多魔改后造成的历史谬误,就不一一说明了。
不过,这个游戏还有一个吸引玩家的特点,即画面场景细节设计在当时非常出彩:森林、河流、山地、战船、宫殿等不同风格的关卡,让人很难审美疲劳。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街机还开启了另一个中国游戏行业的先河:爆改。
彼时,有太多人期盼,能够在街机上凑足五虎上将一同出征。
可只能两个人一起战斗的街机做不到。
于是,有动手能力强的商家就延伸了操作台,硬是在街机上添加了2到3个摇杆位置出来,并通过修改游戏设定实现了五虎将同场乱斗。
虽然,这种物理外挂十分粗糙,但委实称得上脑洞大开。
也许,恰恰是这种脑洞,为后来的国产游戏打开了创意之门。
刊载于《人民邮电报》2024年9月13日《乐游记》专栏414期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恐龙一币很容易,吞2有点考操作。
[捂脸哭]我当年三国志能一币通关,后来老板不让我玩这个了。[狗头]但是这游戏一旦双人打,就很难不死命,因为同屏敌人多了,boss血量涨了,但你的队友却很难保证会不会玩,还会抢你的补给。
只有魂斗罗一币通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