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充值数万元,上海这家机构却突然停课!多部门介入》新闻,再度引发自闭症圈内广泛关注和热议。
据上海新闻广播报道,多位自闭症孩子家长反映,他们付费为孩子报名了位于上海浦东南路的“康语星赋能启智中心”的康复训练,购买了100节课程的套餐,价值3万元左右,还有人花费了4、5万元。如今机构突然关门,却并没有向家长退款。
一石激起千层浪,花费数万元在机构报课,为什么说关就关?谁来为自闭症家庭兜底?他们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记者了解到,“康语星”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法人代表表示:这家“康语星”是和“上海炬疗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开设,但“炬疗”称,公司运营存在严重问题,资金无法继续到位,由此导致“康语星”无以为继。
与此同时,物业表示,该机构拖欠了房租。而老师也表示,员工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到工资了,社保也是处于断缴的状态。
目前,“康语星”注册所在的长宁区民政局已经启动了对这家机构的调查。
虽然调查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这种教培机构因各种原因倒闭,导致家长缴费后孩子无法上课,预交费又无法追回的案例比比皆是。
从金宝贝、美吉姆等早教机构连续闭店,家长数万元缴费无处追回,再到成都、北京等多地多家知名非学科类培训和康复机构疑似爆雷,突然闭店,家长退款无门引发广泛关注。
很多预交费数万元却求助无门的家长气愤地表示:“上了不到10节课,现在找不到人,钱也要不回来。”
在社交平台上,诸如“下午还在上课,晚上就跑路”“缴费上万元,半个月后机构跑路”“完全找不到人”等投诉随处可见。
这种收费后跑路的康复机构似乎并不少见,而新闻中的“康语星”是和“上海炬疗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开设的,根据双方约定,运营费用按比例分摊,收益也按比例分成;而和家长签定合同的也是“炬疗公司”。但“炬疗”称,公司运营存在严重问题,资金无法继续到位,由此导致“康语星”无以为继。
对于一家非公办的康复机构来说,收费的主要来源就是收取孩子们的学费,一旦孩子减少或者续费少交,那么,对于维持日常房租、水电、物业费以及老师工资和各项开支的康复机构来说,无异于是入不敷出的一种打击。
众多中小机构便会面临倒闭以及走向倒闭的窘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
如“康语星”是和“上海炬疗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开设的关系一样,一旦出现这种一环套一环的分机构或者分公司,很大可能就是分机构预缴的康复费用被“总部”拿去做了别的生意或者补窟窿了。这就必然导致作为下游分机构的学费打水漂,连带着缴费的家长遭受欺骗,孩子们的康复也戛然而止。
这似乎已经不是国内中小康复机构越来越难以管理和乱象丛生的个例。
也使得本来就遭遇各种精神和经济打击的自闭症家庭变得雪上加霜,无处维权,投诉无门。
当初申办康复机构的时候,因为要办证、申报补助和各种待遇,所以民政局、残联、教育局,等等,都有权利管理和领导,然而,一旦康复机构出事,对于家长来说,却又是处处投诉,处处无门,张口闭口都不归属他们管理,也无权处罚,补助受害家长追回款项。
这种矛盾,也导致很多康复机构变得越来越嚣张,没有有效的监督,欺骗就会变得越来越嚣张和肆无忌惮。
该新闻开头的记者以家长身份联系了长宁区民政局,对方表示,已联系了天山街道,并建议家长找市监局或者直接起诉。
记者还注意到,浦东南路这家“康语星”是市残联指定的定点康复训练基地,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享受“阳光宝宝卡”报销补贴。
根据市残联的微信公众号上的介绍:对于部分“阳光宝宝卡”报销机构涉及的民办儿童康复机构,市残联会联合民政局、市场监管、区残联等多部门开展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场地课程、收费标准等多个项目。
那么,残联是否是“康语星”的监管单位呢?
对此,浦东新区残联表示:“我们没办法阻止机构的预付款行为,但是已经产生的康复训练费用,如果符合政策的可以报销。”
长宁区残联回复:“我们只是检查它是否在正规的康复(训练) 、能否开具发票等。”
一位培训老师透露,“特殊儿童”的定位就决定了其不可能大规模招生,虽然采用了预付费模式,但是流动资金根本不够。
针对“预付费”问题,法律界人士表示:依据现有规定,培训机构预付卡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千元。但是民办非企业的康复培训机构,却不在此列。
所以,最终,大概率可能这些家长预缴的康复费用很难追回了。
那么,以后,谁还敢相信康复机构?谁还愿意一次多缴费呢?
这才是最可怕的。
【羿云天,非著名写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原创最深度的娱乐影视评论,时事热点解读,家庭教育分析与心理咨询。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