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的年代中,“祖上三代是贫农”被视为根正苗红的最基本条件,十年寒窗换来的却是下放农村劳动。
这种局面最终在1977年被邓公克服重重阻力成功打破,1977年恢复高考570万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考场。
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突破性改革,更让整个中国的命运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个时代转型的大拐点。
如今我们再回头看当年的高考试卷,不禁惊呼“这题目也太简单了,只要小学毕业的人都能轻松获得高分”
但放在1977年,创下了中国高考历史最低的录取率,只有5%不到,比如今考进211高校的录取率还低。
那么为什么当时高考的题目简单到连小学生都会做,却依然只有不到5%的低录取率呢?
一、被耽误了的十年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不到三年时间,在1952年就开始了高考招生,但经历了特殊的时代后,高考于1966年被中央叫停。
高考虽然停了,但高校还是存在,高校还是要招生,那学生从哪里来呢?“推荐制”应运而生,经过地方政府和单位的推荐,学生方得进入高校深造。
但这种制度造成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混乱,学生的素质和受基础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很难展开,中国的人才培养出现了断代的危急情况。
“读书无用论”笼罩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年轻人们放下书本,被迫前往农村劳动,这就是著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中国的教育系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队伍的质量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下降,加之应接不暇的田间劳动,使中国的教育普及率暴跌。
大部分人都是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文盲,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下,“祖上三代贫民”成为值得夸耀的身份,读书人成为被鄙视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彻底偏离了航向,大量的知识型人才被埋没。
1977年,邓公第三次复出执政,他上任后首先做的就是力排众议恢复停摆了11年之久的高考招生。
同年八月,中央组织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坚决废除“推荐制”,制定了详细的高考招生方针。
特殊的十年动乱时期致使中国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地,各行各业的人才大量流失断代,所以恢复高考不仅关乎读书人的前途,更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
二、录取率低下的真正原因
在多次召开的座谈会上,领导人反复讨论了高考招生的标准,一致认为中国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所以不能沿用此前的招生规则。
邓公还划掉了四个字彻底打破了套在读书人身上的枷锁,这四个字就是“领导批准”,因此无论是工人、农民、以及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此次高考。
不仅如此,考虑到实际情况,高考试卷还大大降低了难度,更加侧重基础,但饶是如此,对于长期脱离教育的考生来说,仍然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不同省份不同命题,将考试时间设置在冬季等都是中国高考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
年龄最大的考生50多岁,最小的只有不到15岁,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高考等现象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当邓公最终拍板决定1977年高考如期进行时,国内就开始流传着一句人尽皆知的话:“但凡你只要读过一点书,都要尝试去报名参加此次高考。
最后,这届高考迎来了580万考生,但最终录取人数还不到28万,录取率竟然还不及5%。
这是由于高考停摆的时间过长,大量知识分子被迫放下书本走上田间地头,而那些稍微有点背景的,都早早参加了工作,日常也没时间读书学习。
动荡的年代中,无数的教材和书籍被焚毁,许多人得知恢复高考后都急于找教材准备复习,但问遍十里八乡都找不到一本像样的教材,试卷和真题更是异想天开。
人们但凡找到一本,都会如饥似渴的翻阅,之后更是争分夺秒的将其抄录下来,就是靠着这种方式,一批教材才在复习的人群中传播开来。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连那些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人都跟风参加了这场考试,这就导致参考的人数越来越多。
正是因为鱼龙混杂,考生基数庞大,让最终的录取率创下中国高考历史最低记录。
更有甚者在考试之前,竟然认为高考的内容无非是如何种地以及如何饲养牲畜,而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传闻竟然在民众中传播度以及接受度都极高。
这从侧面证明了当时国民的教育素养低下,认知水平不足。
三、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最终能被录取,脱颖而出的考生们,肚子里无疑是有墨水的,要不然就是学习能力极强,而且具备上进心的人。
这些最终进入高校的考生能很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传授,在日后大部分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
这批人中就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国师”张艺谋,和当年的河南省文科状元,大作家刘震云,以及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罗中立。
他们为国家的进步和改革开放以及推动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恢复的高考招生制度,其意义远不止选拔人才,更是代表了中国教育事业重回正轨,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冲锋号,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这场高考让“祖上三代都是贫农,无知即是力量”的可笑言论被打破,让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烟消云散,更让寒门贵子获得了公平透明的上升通道。
1977年的冬天,那场被邓公力排众议恢复的高考招生制度,不仅改变了一代读书人的命运,还改变了中国的前程和未来,其影响力至今都在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结语
高考出题的难易程度,不是坐着就能拍板决定的,这需要对当时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深刻的认知。
而无论是当年被录取还是遗憾出局的考生们,他们为了读书和考试所付出的努力,又岂是试卷上的分数能够评判的呢?
我们学校和家长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对孩子做人和道德品行的培养,只有扎下做人的根,才能避免孩子沉迷堕落、走上邪路、违法犯罪,孩子才能真正成才! 传统优秀文化经典、好书《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寿康宝鉴》、《百病寻源记》等;传统文化光碟巜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是做人的根,是重中之重的经典和好书,值得用来教育孩子,受用一生。可在网上搜看,也可以在网上各种购物平台上购买并送到家。 孩子学了做人的道理,扎下道德品行的根,就会懂得因果关系(明因识果),知道干坏事、违法犯罪后,就会产生不好的果报,从而自觉断除恶因,避免恶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