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鲁迅的《明天》写于1919年,与《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看似同在《呐喊》之中,但在很多人看来,《明天》比其他14篇小说的“名气”要小得多。
可实际上,《明天》这篇小说的思想“含量”并不低,与其他批判“国民性”的小说不同,这篇小说的主要落脚点却是在批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虚伪与凉薄。
“三个晚上两个白天”的故事
短篇小说《明天》的时间跨度很短,只有寡妇单四嫂所经历的“三个晚上两个白天”。
故事开篇就介绍了单四嫂的一系列背景——
单四嫂是个寡妇,与儿子宝儿相依为命,为了生存经常熬夜纺纱:
“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单四嫂住在咸亨酒店的隔壁,之间仅隔一面“薄墙”。
经常在咸亨酒店喝酒到深夜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边喝酒边听着隔壁的声音,在心中对寡妇进行“臆想”。
原本孤儿寡母的生活谈不上好,但至少还能踏实地过,可近来宝儿生了一场病,单四嫂大为揪心。
这天晚上(第一个晚上),鲁镇的人大多都关门睡觉了,仅剩单四嫂与咸亨酒店两家不时传出些动静。
因担忧宝儿的病,单四嫂离开纺织机,抱着宝儿坐在床沿,心里暗自合计该如何是好。单四嫂为了宝儿,求过“神签”、许过愿,还吃过单方,但宝儿的病就是不见好。
单四嫂一会儿想,要是不行,明天就只能找何小仙问诊了;一会儿又想,宝儿的病或许就是“日轻夜重”,太阳出来了就会有所缓解。
就在单四嫂暗自焦急中,红鼻子老拱听到隔壁没有了声音,向酒伴蓝皮阿五努嘴,说道: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么了?”
蓝皮阿五自然知晓老拱的“小心思”,而他对单四嫂也有点“歪心思”,于是,“贼喊捉贼”地冲着老拱的后背打了一巴掌。
喝酒的老拱,也清楚蓝皮阿五的那点心思:
“老拱挨了打,仿佛很舒服似的喝了一大口酒,呜呜的唱起小曲来。”
第二天很快就来了,宝儿的病持续加重,单四嫂拿着家里的所有现钱,带着宝儿去找何小仙。
何小仙半闭着眼睛,像模像样地开出了“药方”——“保婴活命丸”,让单四嫂去指定的地方——“贾家济世老店”去买。
单四嫂一刻也没敢耽误,抱着宝儿匆匆去买药,回家的路上,体力不支的单四嫂希望能有好心人帮她抱下孩子,却没曾想,遇到了最不愿看到的两个人之一——蓝皮阿五。
单四嫂不想蓝皮阿五帮忙,却又架不住他的热情,便只好应了下来。
也由此,让蓝皮阿五占了点“便宜”——
“他(蓝皮阿五)便伸出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蓝皮阿五帮单四嫂子抱了几步孩子,远远看到王九妈在前方,立马找了个理由“昨天跟朋友约定吃饭的时间到了”,便把宝儿还给了单四嫂,转身离开了。
“寡妇门前是非多”,蓝皮阿五本就是为了“占便宜”,而非出于同情帮助这对孤儿寡母,所以看到有人,自然就会转身而逃。
好在离家也不远了,单四嫂子坚持着走了回去。
回到家,宝儿吃了药,看似平稳了一些,可没过久,宝儿睁开眼大喊了一声“妈”,便又闭上了眼睛。
单四嫂颤抖着手向前一探,号啕大哭起来,宝儿死了。
听到单四嫂的哭声,周围邻里猜到了发生了何事,于是纷纷凑上门去,在单四嫂的家聚了好几堆人,包括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还有王九妈。
在镇上颇有“威信”的王九妈,看到了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立马发了一系列的命令——“烧串钱”、“准备衣裳”、“买棺材”、“找人买菜做饭”,而围观的人也凑热闹似的“听令而行”。
一直“沉寂宁静”的鲁镇,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一顿忙乎过后,很快大家吃完了饭,便按习惯回家去睡觉了。
整个鲁镇又安静了下来,只有单四嫂在屋里亮灯发呆,而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在隔壁的咸亨酒店边喝酒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哼曲。
单四嫂希望眼前的一切就是场梦,等从梦中醒来,宝儿依旧在她身旁,然而天亮了,响起的敲门声却是来送棺材的。
第二个白天,鲁镇又热闹了起来,全镇都忙着给宝儿下葬的事,忙到天黑,吃过饭众人又陆续回家睡觉。
第三个晚上,单四嫂子已经接受宝儿死去的事实,回忆着过往一家人的美好落下了泪,当泪尽了,才逐渐进入梦乡。
而在这时,红鼻子老拱酒喝美了,从咸亨酒店摇晃着出来,嘴里哼着曲: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零零)的……”
伴随着轻浮的曲调,同样喝美了的蓝皮阿五搭着老拱的肩膀,两个人七歪八斜笑着、挤着离开了……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夏目漱石在《虞美人草》的结尾处写到:
“当道义观念衰退至极致,无法继续撑持追求生的万人社会时,悲剧会突然发生。这时,万人的视线才会各自移向自己的出发点——方始明白原来死住在生的隔壁。”
《明天》发表之后,了解鲁迅生平经历的人,一度爱用“死原来住在生的隔壁”这一观点,来解读这篇小说。
这种解读很巧妙,但或许并不准确。
对于《明天》的解读,其实更应该用鲁迅写在《而已集》中的《小杂感》里的思想来解读: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才是这篇小说的主旨。也因此,在小说中会出现——一边是单四嫂的惆怅,一边却是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的言欢;一边是丧子之后的凄苦悲凉,而一边却是推杯换盏之后勾肩搭背的“小黄调”……
一墙之隔的两种情绪强烈的对比,才是鲁迅所要批判的地方。
如果说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短衣帮”给孔乙己的是“有声”的取笑,那么到了《明天》之中,咸亨酒店的“老拱们”对单四嫂的则是“无言”的旁观。
“有声”的取笑虽然冷漠,但在其中也不乏并无恶意的笑噱,可“无声”的旁观,在其中只有让人心寒又胆战的冰冷与残忍。
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无视宝儿的病痛与生死,更不关心单四嫂的悲欢与哀怨。不仅如此,他们还恣意肆然地在这位凄苦的寡妇身上放荡着淫邪的“臆想”。这份“臆想”,相当于在旁观的冰冷与残忍中,又掺入了人性的龌蹉与卑劣。
这是鲁迅要揭示给我们大家看的东西,也是导致鲁迅一生致力于批判人性的原因。
这样的人,只存在于文中吗?
不,鲁迅的深刻性,恰恰在于文中的人物,不仅存在于过去,还存在于如今。
甚至于这样的人,不只是零星的几个,而是成群结伙的——
今年,发生在武汉的那个悲剧,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儿子在学校被车碾压丧命,给母亲带去了难言的悲伤与痛苦。
而在这个时候呢,在网上发声的一部分“蒙着面”的人,不仅没有给予身而为人该有的同情与安慰,反而发出了一系列的“恶语脏言”。
也因此,孩子的母亲在这些“老拱们”的攻击下,跳楼自杀。
如果,人类的悲欢能够相通,那么这个悲剧就足以避免。
这事过去之后,近日又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了——一女导游正常穿衣却被指“性营销”。
女导游穿衣有问题吗?没有,就像单四嫂没有问题一样。
可就是这么一个在生活中努力前行的人,却要承受同在生活中努力前行的人们的构陷与嘲弄——这些“老拱们”的目的何为?
不过是为了满足内心“超常”想象力所至的恶趣味罢了。
可悲、可叹。
总有一些人说鲁迅过时了,说鲁迅所批判的东西早就不存在了。
真的过时了吗,真的不存在了吗?
我看未必吧。至少像《明天》中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的人,如今大有人在。至少《狂人日记》中提到的“吃人”的现象,如今依旧时有发生。
在《狂人日记》中,觉醒的“狂人”想不通为何身边的人会吃他: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为何?
其答案之一,就是鲁迅《明天》中单四嫂的遭遇——一些人缺乏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的情感。
以小见大——谈单四嫂口中的“明天”
很多人知道鲁迅一生都在批判“国民性”,可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是个怎样的存在,一些人说不太清。
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存有两个维度,或者可以说是基于两个点展开的:
一是,在“知”的层面,鲁迅批判现代价值理性的整体缺失;
二是,在“感”的层面,鲁迅批判人道主义情感的极度匮乏。
愚昧无知且麻木,是现代价值理性缺乏所导致的悲剧;而冷漠冰冷又残忍,是人道情感匮乏所带来的悲剧。
正因为看透了“国民劣根性”的实质,鲁迅才会选择批判;可也因为看透了“国民劣根性”,鲁迅才会在呐喊中一再的彷徨。
鲁迅的《明天》发表之后,周作人曾评价这篇小说“阴暗”。
“阴暗”吗?想想单四嫂的悲惨又无望的遭遇,确实有些“阴暗”,这种“阴暗”,是鲁迅为数不多完全带入自己全部情感所致。
但只有“阴暗”吗?
不,我倒认为在这“阴暗”之中,有鲁迅为了唤醒昏睡的民众而发出的泣血的呐喊。
在《明天》中,“明天”一词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出现“明天”,是在宝儿病重之时,单四嫂以为“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
然而到了明天,宝儿却死了;
第二次出现“明天”,是宝儿病死之后,痛苦的单四嫂期待“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
然而到了明天,迎接的却是棺材与下葬;
第三次出现“明天”,单四嫂早已接受了宝儿死了的事实,“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
前两次“明天”象征着单四嫂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最终全变成了“失望”。
第三次“明天”的出现,与单四嫂的“希望”无关,此时单四嫂已无任何的希望,这一次出现象征着“远离了人类哀愁与悲欢”的“明天”,只会是“暗夜”的对象。
鲁镇的世界,只是在“暗夜”的裹挟下朝着一个没有希望和温暖的轮回,一天一天重复地度过……
由此延伸下去,鲁迅想说的不仅仅是鲁镇,而是整个世界——如果保持着“人类悲欢并不相通”的状态,鲁镇的黑夜将无限的蔓延,最后盖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头上。
鲁迅的这声呐喊,是在绝望之下的呐喊,是鲁迅在《野草》中的自语——“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看似带着“阴暗”气质的绝望之声,却拥有着“向死而生”的积极乐观。
结语
如今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冰冷又虚伪,钢筋混凝土的隔阂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借口,如同隔着单四嫂家与咸亨酒店的那道“薄墙”。
而真实的原因却是人内心的冷漠、自私,甚至是卑劣。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坦言: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如果我们仍旧把身边乃至世界上发生的事,都当做与己无关的事,把自己作为一个看客,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不会有任何温度的。
充斥着看客的世界,人人都是“生”“死”毫无关涉的群体——“生者”不必担负“死者”对于“生”的期许和希望;“死者”也未曾具有为“生者”而死的神圣和庄严。
生和死之间哪怕就是一道“薄墙”,彼此之间却毫不相通,生与死只是生物意义上的生或者死。
处于这种氛围之下,国家只是一个“沙聚之邦”,而只有每个人都打破这种隔膜,痛改自身遗留下来的“国民性”,让人与人之间存有密切的情感关联,才能打破“沙聚之邦”的孤立散裂,从而建构起来一个蓬勃鲜活而又团结的“人国”。
这是鲁迅的期许与警告,我们应该深思!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希望觉醒能从我做起,我愿能成为那一点光
一字一字的读过来,我已很久很久没看过这样棒的文章了,剖析得深刻![点赞][点赞][点赞]
鲁迅先生的文章 值得一读 值得深思
终于在中小学教材知道为什么成为禁书了
鲁迅的文章值得去深读[笑着哭]
鲁迅,思想,眼界超前了几百年
谁不是这样,当你痛断肝肠对别人来说不过是一场戏,就像前一场房子塌了的
当把喜剧当做是开心与感动的内涵时,就已经证明群体之中的每个群体早已经隔离开来
鲁迅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