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刚美国?希腊船王:敢对中国船收费,就撤出美国航线!

讲科技头头是道 2025-04-05 04:10:37

近日,希腊船王埃万耶洛斯·马里纳基斯一句话让全球航运圈为之一震:“如果美国敢对中国造的船收费,我的140艘船立刻撤出美国航线!”这一番狠话不仅让航运界哗然,也将中美贸易博弈的焦点推向了台前。这场风波的背后,不仅仅是贸易政策的较量,更暴露了全球产业链深层的矛盾——为什么中国造船业能够赢得全球船东的青睐?美国的政策又为何遭遇航运业的集体反对?

中国造船业的绝对优势

马里纳基斯敢于与美国对抗,其核心原因正是中国造船业的强大优势。他毫不掩饰地表示:“船东别无选择,只能选择中国,因为中国的产能、价格和质量都无可替代。”这一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中,中国船厂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而与之相比,美国的造船成本高得令人咋舌——是中国的六倍。以马里纳基斯自己的公司为例,2024年,他在中国的订单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涵盖了8400TEU的LNG双燃料集装箱船、30万吨级VLCC油轮等高端船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船厂的交付周期远远快于欧美船厂:中国船厂能够在3年内交付一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而美国船厂要排队等候长达7年。

中国船厂的质量与技术日新月异

除了价格和产能的优势,中国造船的质量和技术早已不再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马里纳基斯的船队中,43%的干散货船、26%的油轮、30%的集装箱船都来自中国,且新船均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并搭载了LNG双燃料系统等前沿技术。正如马里纳基斯所说:“中国船厂的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种“性价比+技术”的双重优势,令全球船东即使面临政治压力,也只能选择继续与中国合作。

美国政策的漏洞与负面效应

美国对中国造船加征“港口附加费”的提议,表面上看似是在保护本土造船业,实则漏洞百出。首先,美国的造船业早已步入衰退,商用船舶的产能仅占中国的6.3%,且美国劳动力断层严重,27%的焊接工将在5年内退休。即使美国强制要求“10%的货物由美籍船运输”,本土造船业也根本接不住订单。其次,这种附加费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以跨大西洋航线为例,40英尺集装箱的运费可能从500美元暴涨至2500美元,这将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飙升,最终由消费者埋单。

全球航运市场的反应

更为讽刺的是,美国的“制裁大棒”不仅没有削弱中国造船业的地位,反而使其愈发稳固。全球十大航运公司中,包括中远海运和地中海航运在内的大型船东,几乎全都选择了中国造船厂。而即便是美国最大干散货船东——Genco Shipping,也坦言:“如果政策实施,我们只能将船只调到其他航线,或者让美国出口商买单。”这种“自损八百”的政策,连美国的农业、零售协会都纷纷站出来反对,担心这会导致供应链混乱和物价飙升。

航运业的全球化反应与市场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马里纳基斯并非唯一一位对此政策表达强烈反对的航运巨头。以色列的航运公司表示将减少美东海岸航线的班次,跨大西洋航线的龙头企业ACL甚至宣布将直接退出美国市场,连日本船主协会也警告:“排斥中国将直接导致航运业的死亡。”这些反应清楚地揭示了一个事实:航运业是高度全球化的网络,任何单一的政治干预,都可能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

船东们的“用脚投票”实际上是市场规律的胜利。中国造船业凭借其规模效应和技术升级,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例如,曾由韩国主导的LNG运输船市场,2024年中国首次超过韩国,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船厂,甚至连希腊船王都开始转向中国的大连船厂下单。

美国政策的未来影响

马里纳基斯预测,如果美国的政策持续下去,航运市场可能会逐渐分裂成“亲美派”和“非美派”两大阵营。前者可能咬牙坚持,承担附加费,后者则会彻底避开美国航线,这种分裂可能导致全球贸易成本上升,甚至重塑全球物流版图。例如,亚洲至欧洲、亚洲至南美的航线可能会崛起,而美国的港口则面临边缘化的风险。

中希合作:未来的航运战略

在这一变局中,中希合作可能成为关键。希腊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商船队,而中国则掌控着全球最强的造船与绿色技术。未来,如果美国继续加大对中国造船业的压力,中希之间可能通过技术共享和航线优化,打造一个“去美国化”的航运联盟,以应对外部政策风险。

结语

美国试图通过政策打压中国造船业,本质上是一场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然而,市场规律的力量远胜于政治力量。船王们的集体反应再次证明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在全球化的时代,产业链的黏性远超任何政治算计。当市场和技术成为决定因素时,即便最精密的政治策略也往往会失效。

0 阅读:0

讲科技头头是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