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头条•江淮传真 4月24日电(作者 赵国庆)竹子,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独特的象征。它虚心、有节,象征着君子品格。历代名家对竹情有独钟,以笔绘竹,尽显其独特魅力。在众多画竹名家中,滁州的倪晓云是其优秀代表,堪称“皖东一枝竹”。让我们一起走进倪晓云的墨竹世界——

琅琊初晤
1985年仲春,琅琊山草木初醒。我在醉翁亭畔接待苏皖书画家雅集,晨雾未散时,见一袭青衫的青年自石径转出,继尔移步古梅亭,执笔立于案前,紫毫点染处,竹影自宣纸上破空而出。围观者屏息间,但闻笔锋与宣纸摩挲的簌簌声,竟似春雨穿林。不一会功夫,一幅《春翠图》便跃然纸上,但见竹节铮然欲折,新叶似承朝露,满亭墨香里恍闻凤尾森森,众人无不称奇。他就是滁州书画界出道早的青年翘楚倪晓云,也是我第一次幸而有缘结识他,从此,你来我往四十年,相处甚欢。

丹青世家
1961年,倪晓云出生在南京一书香门弟,两年后随父母移居滁州。倪父16岁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是南京军区有名的“秀才”。他饱读诗书,诗词歌赋全能,尤擅书画篆刻。倪晓云与其哥哥倪志云(四川美院教授、书画评论家),从小耳染目睹受熏陶,加之倪父严苛,亲教幼子书画执笔,“十年磨剑”的家训,早已刻进楠木镇纸,也刻进倪氏两兄弟骨血,兩兄弟少年时临摹文同墨竹的习作,便已尽情显露出破纸而出的劲节。

1979年,钱塘江的潮声里,迎来了倪哓云背着画板到浙江军分区服役。在完成军事训练的同时,接受西子湖的烟雨浸润,晓云不忘是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捕捉树影婆娑,拿旧报纸练瘦金体,用枪油调墨《潇湘风雨图》,得空时结拜地方画坛名流,写生三潭映月的映日荷花。几年下来画艺大增,尤其画竹在渐露头角,其作品两次入选浙江军分区举办的书画展、一次荣获三等奖、两次入选杭州市青年书画展,受到军区首长和战士们的一致好评。

命运的竹枝却在1982年悄然转向,倪晓云是孝子,哥哥又远在他乡,为了侍奉年迈的父母,他请求卸甲归滁,退伍来到了滁州国家粮儲库工作,醉翁竹林从此多了个踏露人。
琅琊竹语
回到了美丽的滁州,这里的山山水水陶醉着他,滋养着他。“四时之景不同”的琅琊山竹、紫竹、罗汉竹、慈孝竹,给晓云带来无尽的创作灵感。他四时携酒去,朝往暮归,拄着竹杖,吟唱着郑板桥的《石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钻进醉翁竹林,敞开心扉,与竹对话,听春竹拔节、观风竹摇曳、看雨竹沐浴、叹雪竹低垂。用灵魂创作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竹画。

与此同时,晓云又有幸结识了滁州市国画院院长朱多全,亦师亦友,受益匪浅。继尔又拜原滁州市文联主席、著名书画家花纯儒老先生为师,还叩拜了爱国高僧琅琊寺主持顶光大法师为师,跟随他们不断研习古近代先贤墨竹作品,进一步感悟到写竹本于书法同,是画好一幅竹子的基本要求。故而一直不敢停下临写法帖的步伐,为了博览众长,这期间还经常去南京、合肥拜师访友,又专门去山东拜访请教我国著名书法家、《汉语大辞典》副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蒋维崧,学习书法。天道酬勤,弹指一挥几十年,春华秋实,作品22次参加省市级展览、9次入选入编全国性书画大赛。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也同时向他伸出橄榄枝,被圈内公认为“皖东一枝竹”。

竹报八方
徐悲鸿徒孙、傅抱石的再传弟子、伍霖生的入室弟子陶树军先生曾大加赞赏:画竹名家倪晓云,在几十年漫长的画竹过程中,顺境时趁势而为,逆境时咬定青山,画出了个人风格,表达出竹的语言;晓云画竹,善书法用笔,画竹杆刚劲有力,画竹枝纵横交错,画竹叶笔墨浓淡干湿,凸显书法用笔之美;晓云画竹,晴竹画出欣欣向荣、风竹画出怀素狂草之势,画雨竹竟有米氏云山墨韵;晓云画竹,看似随意,实则是下笔肯定,落墨严谨,画面清新自然,有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笔墨功夫。他为人低调,真正拿作品说话,称他是“皖东第一竹”都不为过!

中美协会员、中书协会员、常驻日本的著名山水画家王君贤先生从东京发来长信:晓云善从文人画传统出发,学习并结合历史名家的绘画风格,不仅梅兰松菊画的好,如仙子翩舞,画墨竹更是独树一帜,其灵魂深处藏着诗意与远景;他将书法、文学与绘画紧密结合,凸显劲、直、幽、雅之风格,一枝一叶一石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诉说着生命的坚守。他画竹节似青铜器铭文般苍劲,画叶梢却带晋人尺牍的飘逸,既有郑板桥风骨的影子,又融入其个人对中国竹文化的哲思。

晓云画竹四十载,化作万千竹影:有军营铁马秋风里的倔强,有醉翁亭畔的疏狂,更多是砚田苦耕的孤寂。墨色深处,依稀可见那个在军区大院练笔至掌灯的少年,正将父亲研磨的松烟,绘写成皖东竹海的传奇。
我今以四十年光阴为墨,写就此篇迟到的“竹谱”,愿我的好友、如竹立幽谷的倪晓云为皖东艺林再添一茎清姿。
【编发:刘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