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多年后的选择让人“意外”

茄茄谈过去 2024-12-08 07:36:38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00后"们正在用各种方式炫耀自己的"神操作"。

可谁能想到16年前在云南怒江大峡谷深处,一个8岁的小姑娘每天都在表演着最惊心动魄的"极限运动"——靠一根溜索飞渡怒江去上学。

这位被媒体称为"溜索女孩"的余燕恰,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拿到了医学院的文凭。

然而她做出的选择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毅然决然地回到大山深处。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2007年说起。

那一年的马吉乡布腊村,就像一幅水墨画般静谧。

天还没亮远处的山头只露出一抹鱼肚白,余燕恰就已经背着沉重的书包站在家门口了。

"又是新的一天又要飞一次了。"小姑娘抬头看了看天空,嘴里嘟囔着。

这个画面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一个8岁的小女孩,每天要靠着一根溜索,横跨300米宽的怒江,只为了到对岸上学。

说实话这哪是什么上学路啊,简直就是在玩命。

站在江边望着湍急的江水,余燕恰深吸一口气,熟练地系好腰带。

这根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溜索,就是她通往知识的"空中走廊"。

每一次启程都像是一场考验勇气的仪式。

江面上的风总是那么肆无忌惮,时不时就会把溜索刮得左右摇晃。

但小姑娘早就练就了一身"绝活":双手紧握溜索,身体微微前倾整个人就像一只灵活的小燕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有时候遇到大风天,溜索晃得特别厉害,连站在岸边的大人都看得心惊胆战。

"害怕是真的害怕,"余燕恰后来说"每次飞过江的时候,我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但比起害怕她心里更装着一个信念:只要能去上学,再难的事也要试试。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这样惊心动魄的"航线",她一飞就是好几年。

在她看来这根溜索就像是命运给她的一道考题,而她每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这场考验。

村里的人都说余燕恰就是他们的"小燕子",每天都在怒江上空跳着最美的芭蕾。

那个年代的布腊村可没有"直播带货"这种好事,但这个8岁小姑娘的"极限运动",却比任何网红表演都更让人震撼。

就在余燕恰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继续下去时,命运之神悄悄推开了布腊村的大门。

2007年的一天一群背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来到了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

记者戴琳燕站在江边,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整个人都惊呆了。

"这也太疯狂了吧!"她忍不住喊出声来。

就在她说话的功夫,几个小学生已经熟练地套上溜索,像天边的小鸟一样,在怒江上空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导游看她吃惊的样子,淡定地说:"这在我们这儿可不算啥稀罕事,村里的娃娃们从七八岁就开始这样上学了。"

这话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闻一经播出立刻引发全国网友的热议。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现在还有这样的地方?""孩子们求学也太不容易了吧!"

一时间布腊村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江苏电视台率先站了出来,发起了一场名为"为爱搭建桥梁"的公益活动。

这个举动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全国20多家媒体纷纷响应,爱心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这一次全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证明:爱心永远不会迟到。

很快专业的工程队进驻布腊村,修建起了坚固的现代化桥梁。

看着那座崭新的大桥横跨江面,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会在江面上遇到危险,再也不用害怕风大雨大时过不了河。

那根承载了几代人希望与梦想的溜索,终于可以功成身退了。

桥梁的修建不仅让布腊村的孩子们有了安全上学的保障,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而当年那个在溜索上追逐梦想的小女孩余燕恰,如今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从布腊村到昆明医科大学,这段距离用公里数算很远,用梦想衡量却很近。

在医学院的课堂上,她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记着每一个笔记。

"你说她学习为啥这么拼?"有同学好奇地问。

"因为知道来时的路有多难,所以特别珍惜当下的机会啊!"余燕恰笑着回答。

每当夜深人静她都会站在宿舍的窗前,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记忆中村里的老人生病了,只能在溜索上摇摇晃晃地去县城。

那种担心害怕的心情,她至今记忆犹新。

或许正是这些回忆,让她在专业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科医学。

"以前靠溜索过江是没办法,现在学医也是想解决问题。"她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在医学院的日子里,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汲取着各种医学知识。

别人都说她"卷",但她知道这不是为了争第一,而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服务家乡。

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给予她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指引。

在她的床头一直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她当年在溜索上的英姿。

这张照片就像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提醒着她:不要忘记出发的初心。

毕业季到来时众多同学都在为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摩拳擦掌。

但余燕恰却默默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回家的路。

"你是不是傻?"闺蜜们都不理解她的选择。

"也许吧但这种'傻',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笑着回答。

在她看来留在城市确实能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但家乡的召唤却是那么强烈。

更让人暖心的是,她的选择还带动了一批"老乡"回乡创业。

曾经和她一起"飞渡"怒江的余春花,也放弃了大城市的机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护士。

另一位童年伙伴余丽芳,则在县里的环保部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些曾经在溜索上追梦的姑娘们,如今都成了家乡发展的中坚力量。

那座承载着全国人民爱心的桥梁,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连接起了一代人的梦想。

如今的布腊村哪还是当年那个只能靠溜索过江的穷山村。

崭新的柏油路四通八达,村民们出行再也不用"玩命"。

小诊所里余燕恰正在给一位老奶奶看病。

"闺女你在城里那么好的医院不去,跑回来给我们这些老家伙看病,值得吗?"老奶奶疑惑地问。

"值啊!"余燕恰笑着说"这里是我的根,我不回来谁来照顾你们呢?"

16年前是全国人民的爱心帮她走出大山。

16年后她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份大爱。

从"溜索女孩"到乡村医生,余燕恰用行动证明:无论走多远,心若有所归脚下的路就不会太远。

或许这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当年在溜索上寻梦的小女孩,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