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49岁,自从几年前因为工厂搬迁失业后,她总是为工作发愁。
家里还有上学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多年的积蓄也快要用完。
她试过在家附近的小超市打工,但受限于身体原因和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只能选择放弃。
一天,邻居小王见李阿姨在家院子里唉声叹气,好心地问了几个问题。
听完李阿姨的经历,小王说:“你知不知道现在社区里有种‘社区微业’,有空你去社区服务中心问问看。”
企业与社区资源的双向对接其实,对于李阿姨这样的人,在市中区并不在少数。
为了帮助这些人不用走出社区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市中区人社局推出了一个很实用的好办法——“社区岗位超市”。
社区岗位超市不仅挂在墙上的一张招聘信息表,更是一个信息库。
通过这个超市,大家可以看到辖区企业的最新用工需求,岗位种类多,更新也很快,远比外面那些没头绪的找工作方式要靠谱得多。
更妙的是,社区的党建联盟也参与进来了。
社区里的党员、大妈、网格员们成了李阿姨的好帮手。
他们会定期联系辖区的企业,挖掘更多的工作机会,比如做小优快工、参加即刻职达发布的灵活就业岗位,有时候也有一些电商配送员之类的岗位,李阿姨不懂也不要紧,有人会帮她找也会推荐给她。
就这样,李阿姨不出社区就找到了适合的工作,每月稳定的收入让她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平静。
重点群体的精准帮扶策略市中区还特别关注那些零就业家庭和特殊群体,比如像李阿姨这样的家庭。
他们推出了“滴灌服务”——对每家每户进行调查摸底,发现有困难的家庭会详细记录就业需求,然后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
小张的爸爸去年才去世,他和妈妈生活困难,也同样受益于社区的行动,他们不仅帮忙找到了几份临时性的公益岗位,还通过培训提升了技能,逐步有了稳定收入。
有一天,小张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宝妈学院”的培训信息,感到非常感兴趣。
他妈妈一直在家带孩子,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拮据。
小张对妈妈说:“你去试试看,说不定能学点东西,还能挣钱。”通过短期的培训,小张的妈妈逐渐掌握了一些电商技能,参与起了微店经营,甚至有了一小部分收入,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了。
市中区的这种和细致入微的帮扶策略,使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出了困境。
产教融合,打造社区技能培训体系为了解决社区居民技能不足的问题,市中区人社局也在积极寻找办法。
他们联合了几家职业培训机构,在社区设立了“技能微课堂”。
别看这课堂名字小,但内容却一点不含糊,从家政服务到电子商务、从短视频运营到直播带货,应有尽有。
老师们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授课方式也接地气,除了理论,还有很多实操。
王大爷退休后觉得无所事事,很想找些事做,却没有什么技能。
儿子给他报了社区的短视频运营课程,每天晚上,王大爷都按时上课,学得有滋有味。
看着社区里越来越多像王大爷一样的人通过培训找到了新方向,大家都夸这培训班开得好。
不仅如此,市中区还推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
这样一来,很多居民在培训之后直接对口上岗,工作对他们来说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激活微经济,建设社区商业联盟社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在市中区,同生里社区就推出了社企联盟互动平台。
这个平台整合了周边的企业、商户和居民资源,互通有无,助力家门口实现就业。
同生里社区甚至还与一些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了一些传统技艺的微培训项目。
像李阿姨这样手巧的人,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技艺找到新的就业方向。
吴大妈就是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新工作。
以前吴大妈一直靠做点小买卖为生,收入不稳定。
社区引入了专业的服务机构,为吴大妈提供了相关培训,还帮她链接了一些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
慢慢地,吴大妈的手工艺品受到了不少顾客的青睐,她的生活也逐渐有了保障。
结尾市中区的“四个对接”模式就像一根坚实的纽带,将企业、社区居民、培训机构和市场资源紧密相连。
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努力,社区居民不仅解决了就业困难,还增强了自信,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或许,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一个社区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尊严和价值的家园。
正如李阿姨说的:“虽然我们只是一棵棵小草,但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们也能长成一片充满希望的绿洲。”市中区的“四个对接”不仅让社区充满了生机,也让每一个像李阿姨一样的平凡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通过真诚的帮助和细致的服务,他们在一步步让“社区微业”真正变成了居民们稳稳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