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国经济的朋友都知道,在沿海四大经济体中,拥有双副省级城市加持的山东,不仅是四强中唯一在人均GDP上低于十万的,而且还被素有内陆发达程度第一省之称的湖北后来居上。即便是两省的三大副省级城市,湖北的武汉,也是唯一有实力冲击北上广深之后第五城的。反观同为副省级省会的济南,不仅在众多核心指标上已被武汉全面反超,就算在山东省内,地位也是不及副省级单列市青岛。那么,同为山东双子星的两城,谁才是实至名归的山东第一城呢?作为中部第一城的武汉,面对山东双雄,能否成功脱颖而出呢?本文,我们便通过20项核心数据来做全方位解答。

一、常住人口:1、武汉1373万2、青岛1034万3、济南941万湖北虽然在人口规模上,只有山东的55%左右,但作为湖北省唯一中心城市的武汉,仍然在左右城市发展走向的第一大因素人口上,以接近1400万人口的成绩,率先跻身全国十大人口城市。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拥有过亿人口的山东省会济南,不仅比武汉少了430余万,而且还落后于省内单列市青岛近百万,成为三城中唯一不足千万的。即便是在人口吸引力上,济南120万的净流入也是明显低于青岛,更是只有武汉的28%。

二、面积:1、青岛11293km²2、济南10244km²3、武汉8569km²众所周知,在地球上,全球绝大部分人口以及所有城市,无一例外,都来自于陆地上,而非浩瀚的大海。因此,陆地面积也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可塑空间的最直观体现。作为三城中的唯一沿海城市,青岛不仅在陆地面积上不输两大非沿海城市,而且比素有大武汉之美誉的武汉高出了2700余km²,要知道一线城市深圳的总面积也才2000km²不到。即便是济南,也比武汉大了近1700km²,相当于单列市厦门的总面积。

三、GDP总量:1、武汉18866亿2、青岛14920亿3、济南12027亿虽然土地资源上的相对偏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武汉的大展宏图。但武汉凭借湖北省独一无二的中心城市效应,以及至少300多万的人口优势,仍然在第一大经济指标上跑赢沿海省份山东的两大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三城中唯一跻身全国GDP十强的。不仅比滨海城市青岛高出了26.4%,更是同为非沿海城市的济南1.57倍。GDP上的傲人成绩,也让武汉成为内陆地区仅有的两座能在GDP上优于山东双子星的省会之一。

四、GDP增速:1、济南9.61%2、武汉8.95%3、青岛8.07%作为非省会的青岛,虽然在人口以及GDP两大核心指标上全部完胜自己的省会济南,但拥有滨海优势的青岛,却在过去十年的GDP增速略显疲态。虽然也取得了超8%的不俗成绩,但相比于两大省会而言,仍然是略显黯然失色。尤其是和济南9.61%的高增速相比,差距直接是高达19%。即便是曾一度负增长的武汉,也高出青岛11%。这也意味着,青岛不仅难以在GDP上反超武汉,而且很可能被自己的省会济南后来居上。

五、粮食产量:1、青岛311万吨2、济南296万吨3、武汉90万吨说到事关14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的粮食重要性,有这么一句千古经典可以完美诠释,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三城对于粮食的贡献力来看,相对更地大物博的青岛和济南不仅再次携手双双脱颖而出,而且均收获了300万吨左右的产量。反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武汉,则是90万吨不到。甚至还不及另外两座副省级城市的三分之一。足以可见,经济和农业均表现突出的青岛的极其不易。

六、人均GDP:1、青岛14.43万2、武汉13.74万3、济南12.78万武汉虽然凭借绝对人口优势在GDP总量上一马当先。但在反映一座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发达程度上,反而是唯一的滨海城市青岛率先突破2万美元的发达城市标准线,跻身发达城市行列。反观武汉则是刚好处于2万美元上下,并非绝对的稳坐发达城市行列。不过,由于武汉仅仅落后青岛5%,因此,武汉还是很有希望在5年内反超青岛的。与此同时,武汉已经以7.5%的优势反超济南,实现了GDP和人均GDP的双赢。

七、人均收入:1、武汉5.45万2、青岛5.37万3、济南4.88万如果说在人均GDP上的惜败,令武汉难免有点可惜。那么,在体现民富的关键指标人均收入上,武汉则是如愿以偿地实现对山东双子星的双赢。虽然在人均收入上,仅仅高出青岛1.5%,但作为高速发展中的武汉而言,反超便意味着大概率将长期保持领先位置。至于再次垫底的济南,则是和武汉相差了12%,同时,还落后于省内单列市青岛10%,成为三城中唯一低于5万的。

八、人均社消:1、青岛5.70万2、济南5.18万3、武汉5.05万作为滨海城市的青岛,虽然在人均收入上以毫厘之差屈居武汉之后,但从三城中的消费力来看,仍然是长期处于相对更发达位置的青岛更胜一筹,尤其是5.7万的人均社消,更是高于人均收入水平。无独有偶,同样是来自于传统经济强省山东的济南,人均社消也是明显高于人均收入水平。反观武汉,虽然也突破了5万,但却落后于济南2.6%,更是落后于青岛13%。这也说明了后起之秀的武汉,消费活力仍然落后于山东双子星。

九、人均财政支出:1、青岛1.64万2、武汉1.62万3、济南1.30万众所周知,衡量一座城市是否足够发达,除了老百姓对于城市经济贡献力象征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两大指标外,象征城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支出同样尤为重要。因为更高的人均可享有财政支出,能够给拥有数以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带来更完善的基本民生保障。而从三城中的人均财政支出结果来看武汉和青岛竟然只相差了毫厘之间的1.2%。至于济南,则是落后了武汉和青岛至少25%。

十、人均存款:1、济南10.87万2、青岛10.72万3、武汉10.24万说到藏富于民,对于拥有深厚存钱情怀的我们而言,居民存款无疑是我们衡量一座城市民富的重要参考依据。从三座副省级城市的人均存款结果来看,不仅全部超过了十万大关,而且最高的济南,也仅仅只比垫底的武汉高出6.2%,这也是三城实力最均衡的一次,名副其实的齐头并进。也正是以内人均存款上的棋逢对手,让武汉这座内陆城市,在藏富于民上,俨然已和山东双子星不相上下。

十一、地铁里程:1、武汉486km2、青岛318km3、济南84km素有城市交通大动脉之美誉的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系统,不仅承载了一省中心城市的大部分市内日常通勤,同时还因为其高效的出勤保障,成就了城市经济的高质量运转。也正是因为地铁对于一座城市的特殊贡献,让其成为众多世界级城市的交通名片。而从三城的地铁运营里程来看,武汉不仅是唯一跻身全国十强的,而且即将突破500km,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同为副省级省会的济南,却只有80多公里,彻底沦为青岛和武汉的陪衬。

十二、财政收入:1、武汉1504亿2、青岛1273亿3、济南1001亿作为我国五大计划单列市之一的青岛,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放开经济管理权限的非省会/直辖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副省级地级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济南纵然是山东省会,但在财政收入上,相比于拥有省一级财政权限的青岛,不仅无缘山东财政第一次,而且足足落后于青岛27%。不过,在财政上完胜省会济南,再次问鼎山东第一的青岛,仍然落后于武汉18%,这也导致垫底的济南只有武汉的三分之二。

十三、规工总产值:1、武汉16379亿2、青岛11829亿3、济南8340亿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的武汉,果不其然在象征营商环境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工业上,以超1.6万亿的规工总产值再次脱颖而出,成为三城中唯一超1.5万亿的。和武汉工业上的大放异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同为副省级省会的济南,不仅至今仍然低于万亿,而且近乎于只有武汉的一半。反观滨海城市青岛,虽然也只有武汉的72%,但却足足高出济南42%,稳稳地守住山东第一大工业中心地位。

十四、进出口总额:1、青岛9117亿2、武汉3532亿3、济南2208亿来自于中部的第一城武汉,虽然在财政、工业两大核心指标上以绝对优势完胜山东双子星。但在象征沿海城市主场优势的外贸上,作为三城中唯一滨海城市的青岛,却当仁不让地再下一城。即便9000多亿的进出口总额,放在沿海地区并不算十分突出,但在两大非沿海省会面前,仍然是绰绰有余。以至于全部低于4000亿的武汉+济南的进出口总额,仍然远不及青岛,尤其是济南,更是不足青岛的四分之一。

十五、建筑业总产值:1、武汉13677亿2、济南4460亿3、青岛3580亿在外贸上凭借沿海优势实现一个打两壮举的青岛,却在象征城市基建硬实力的建筑业上,突然间判若两人。不仅建筑业总产值至今仍未突破4000亿,成为三城中唯一低于4000亿的,而且面对疯狂追赶自己的省会济南,也是仅有其的80%。不过,济南虽然力压青岛夺得山东省基建第一,但相比于建筑业总产值已经来到1.36万亿的武汉而言,也不得不自叹不如,毕竟差距已经超过了3倍。

十六、文旅收入:1、武汉2223亿2、青岛1006亿3、济南711亿山东虽然在我国非常出名的文旅大省,省内不仅拥有五岳之尊的泰山,和我国儒家思想发祥地曲阜。同时还拥有青岛、威海等诸多十佳滨海城市。可惜,作为文旅大省的两大副省级城市,均只收获了1个5A景区。反观面积最小的武汉,则是拥有3个5A景区。而丰富的文旅资源,也让武汉在文旅收入上甚至超过了青岛+济南的总和。尤其是济南,700余亿的文旅收入,甚至还不及武汉的三分之一。

十七、百强医院:1、武汉5家2、济南3家3、青岛2家在医疗硬实力象征的顶尖医疗机构百强医院成绩上,拥有武汉协和+武汉同济两大全国十强医院的武汉,果不其然以压倒性优势再次脱颖而出,而且5家百强医院的成绩,刚好是济南+青岛的总和,同时也是整个山东省的总和。不过,和武汉存在本质区别的是,济南虽然以3:2力压青岛,成为山东医疗的大当家,但由于两城均没有全国十强医院。因此,医疗实力上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十八、本科院校:1、武汉46所2、济南25所3、青岛13所身为第二大人口省会的济南,虽然在人口规模上不及省内单列市青岛,但从科教资源来看,济南的25所本科院校还是要明显优于青岛的13所。另外,青岛虽然拥有2所211院校,高于济南的1所,但济南的山东大学在实力上却足以完胜青岛的两大211院校。而和济南同为省会的武汉,实力就更不用说了,不仅211院校多达7所,本科院校更是达到了46所,远高于济南+青岛的总和。

十九、在校大学生:1、武汉133.3万2、济南71.4万3、青岛47.2万果不其然,同时拥有科教资源数量和质量优势的武汉,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是成绩斐然,不仅在校研究生数量接近于20万,仅次于北上之后。整体在校大学生数量更是超过了133万,成为我国屈指可数的百万级大学生城市。至于山东省会济南,纵然手握山东超亿人口优势,奈何科教资源上的乏善可陈,让济南即便是以1.5倍的优势完胜青岛,但仍只有武汉的54%不到,以至于垫底的青岛,更是只有武汉的35%。

二十、新增发明专利:1、武汉2.36万件2、青岛1.45万件3、济南1.19万件在科技创新方面,青岛虽然在科教、人才两大资源上完败于自己的省会济南,但凭借沿海区位所带来的营商环境优势,让青岛的人口净流入还是要明显高于济南,因此,在科技科创活力上,收获了1.45万件的新增发明专利,反而高出济南22%,可惜面对既有科教、人才优势,又有人口净流入优势的武汉时,仍然是关公面前舞大刀,只有武汉的61%。这也导致同为副省级省会的济南刚好只有武汉的一半。

总结:正当我们还沉浸于意犹未尽之时,关于山东和湖北两省三大副省级城市之间的综合实力对比分析已是全部结束。相信在看完本文后,大家跟我一样,对于这三座城市也就有了更为科学系统地全新了解。最后,我们便来看看三城综合实力最终结果:1、武汉综合得分812,共计12项第一,4项第二,4项垫底;2、青岛综合得分639,共计6项第一,9项第二,5项垫底;3、济南综合得分549,共计2项第一,7项第二,11项垫底;不难看出,作为中部第一城的武汉,不仅已全面反超沿海省份的山东双子星,而且青岛+济南的优势项总和,仍然是以8:12完败于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