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鼓吹欧美名校建在小镇上,对中国大学建在大城市里各种批评指责。那么是哪些人在鼓吹这些观点呢?
第一种:教育学者与留学机构从业者。他们常通过对比中国大城市教育内卷与欧美小镇教育环境,强调后者在培养创造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例如,留学机构在宣传美国寄宿中学时,会突出康科德学院等小镇名校的“自由学习时间”“信任文化”和多元环境。这类群体通过案例包装,将小镇教育模式塑造成理想化的教育范本。
第二种:文化精英与海外背景的媒体人。“美国新移民教育家”通过分析美国小镇如何孕育总统、科学家等精英,强化“小镇精神”对人格培养的作用。这类叙事常以“美国根基在小镇”为核心,结合数据(如90%的好莱坞明星出身小镇)构建权威性,迎合国内对“素质教育”的想象。
第三种:教育焦虑的家长群体。他们受国内竞争压力的影响,将欧美小镇名校视为逃离内卷的出口。“985废物”现象使部分家长将小镇教育视为既能保持学术严谨、又能避免心理崩溃的“乌托邦”。
鼓吹者通过对比中美教育差异,比如说中国精英集中在大城市,美国精英扎根小镇,构建了“文化他者”的优越性,利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强化受众对欧美教育模式的认同。这种叙事既满足了部分人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也暗含对国内教育体系的批判。
事实上,欧美小镇名校同样存在阶层固化(如遗产录取Legacy Admission)、文化隔阂等问题,但鼓吹者往往淡化这些矛盾,仅截取“乌托邦片段”。
国内对欧美小镇名校的鼓吹,本质是多重心理需求与社会焦虑的投射。其叙事既利用了心理学效应(如接近性、补偿心理),也反映了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批判性反思。然而,这种理想化建构需警惕片面性与文化误读,真正的教育变革应基于本土实践,而非单向度的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