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兔酱漫娱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1年10月9日晚上,这是王玉龄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一个人躺在病床上。
表情当初痛苦,全身也都插满了各种管子,医生刚结束对她最后的抢救,儿子张道宇自始自终守在母亲的身边。
上天没有选择怜惜她,三天之后,噩耗传来,王玉龄结束了她光辉灿烂的一生。
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那么回顾她的一生,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敬佩和思考的故事呢?
王玉龄和她的丈夫说起王玉龄,她的一生是惊奇的,是见过无数次风浪的传奇人物。
如果要对她的人生履历进行评价的话,还是要从她的丈夫张灵甫在孟良崮阵亡开始讲起。
1928年,王玉龄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接受上等教育。
直到日本的铁蹄开始践踏上海的时候,一切好日子都被迫终止,王玉龄和她的家人们被迫外逃。
1945年,17岁的王玉龄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经过媒人介绍,她在花一样的年纪嫁给了当时正是国民党官员的张灵甫,地点选在上海著名的金门饭店。
婚后的两个人虽然经常聚少离多,但是只要有机会,张灵甫都会选择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可是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大背景下,国家已经就要名存实亡,怎么可能还容许儿女私情呢?
在孟良崮战役中,因为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再加上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张灵甫在那次战役中不幸去世。
当时的王玉龄只有19岁,还是花一样的年纪,在听到丈夫不幸去世的消息,更是感觉晴天霹雳。
一度陷入到深深地痛苦和自责之中,殊不知她本人也会因为这次事件,彻底的脱胎换骨,迎来下一段崭新的人生。
1948年底,局势动荡,王玉龄带着幼子和母亲去了台湾,即便是有了孩子。
王玉龄的美貌和地位还是依旧存在的,这期间也有很多年轻将领上门求婚,也都被王玉龄本人给退回去了。
本以为她这一生会一直这样消沉下去,守着和丈夫唯一的血脉生活下去,可是在一次机会的碰撞下,王玉龄改变了原本痛苦的一生。
赴美留学解放战争共产党大获全胜之后,国民党只能选择偏安一隅。
在台湾巩固自己的政权,如果王玉龄没有受到他的帮助,也许这一生只能一直留在台湾,再也不可能登上大陆的土地了。
这个人就是王玉龄的姨夫,当时的王玉龄只有25岁。
还是一个小姑娘的年纪,不忍心看着孩子继续蹉跎岁月的姨父,直接选择把王玉龄送到美国去读书。
刚开始来到美国读书的日子,因为经济条件有限。
所以王玉龄只能选择一边打工一边完成自己的学业,白天做文秘工作赚取生活费,下午和晚上就在美国的大学苦读财会专业。
虽然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但是在美国她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价值和生命力,感觉自己不再是过去那个死气沉沉的自己,而是重新焕发了新生。
毕业之后的她更是凭借自己丰富阅历和优秀的学习成绩,成功进入到美国航空公司工作,这一工作就是几十年,一直到她最终退休。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王玉龄虽然已经习惯了西式生活方式。
但是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会中国人,还是保留着中国人爱国情怀和对大陆的向往之情。
也许是老天不忍在看到她的痛苦,1973年,周总理通过海外华人得知王玉龄的情况,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本人可以到大陆来看一看,看看自己曾经的家乡,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
这对于一直漂泊在外的王玉龄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王玉龄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土,还见到了亲切的周总理,此时此刻她才觉得这一切是多么的难以置信。
后来的王玉龄就一直在上海定居,当然他的儿子也在上海做生意,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王玉龄接下来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在上海度过的。
直到2021年,这一天也算是王玉龄一生中最安静的一生,她一个人躺在病床上,面容痛苦。
医生刚结束对她最后的抢救,在病床上的她已经看不到任何上海女人的优雅和从容,反倒是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她的儿子就拿着纸和笔站在她的身边,随时记录母亲的遗言。
只可惜这次死神还是决定要带走她,三天之后,一位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及发展的女性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结束了跌宕且神奇的一生。
而这样躺在病床上的照片也成为了她人生中的最终一张照片,不知道她在临终之前脑子里都想起了那些画面呢?
是跟自己年少结婚的丈夫,是自己拼死也要生下来的儿子,还是自己远走他乡在美国打拼的艰苦岁月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从后世人的眼中看,王玉龄的一生也算是什么都经历过了。
年纪轻轻就嫁给了身经百战的将领,还见识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更迭,甚至还到美国留学。
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和世界,也许对她来说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恰巧相反,可以看到自己许久未见的丈夫和亲人,反倒是一件好事。
总而言之,2021年,王玉龄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张照片,一个人痛苦且挣扎的躺在病床上。
身体承受着很多人都不理解的疼痛,而在拍摄这张照片三天之后,王玉龄的生命也就彻底终止了。
回顾王玉龄的一生,她为丈夫张灵甫守寡长达74年,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和爱意即便是外人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
死去并不是一种结束,反而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她可以和天上的丈夫重新见面,诉说彼此的心里话,分享着彼此这么多年来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