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陆续盯上房子实际得房率,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有类似转变!

巧绿说商业 2024-08-24 10:44:31

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个备受购房者关注的问题——公摊面积。在这个看似公平实则充满猫腻的制度下,购房者实际得到的房屋面积往往与购买的面积大相径庭。然而,近期一系列针对公摊面积的调控政策悄然兴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深圳、福州、长沙、佛山、惠州等在内的城市已先后调整了计容方式,浙江地区不少城市则从不同角度出台政策,比如在土拍中就明确减少住宅公摊面积等。

比如合肥在具体政策中提到:投影面积小于套内面积比20%的正常标准阳台,不管封闭与否,均只计一半容积率。开发商在对项目设计时,理论上可以将后期阳台的面积做到全屋建面的20%内,而且只算一半面积,这相当于直接提高实际得房率。

有人说,这实际上就是变相降价,不过反过来想,以前这些限制和规范,为啥就那么不贴近居民的实际需要。现在能够减少公摊面积,为啥以前不能?以前专家说公摊对居民是好事,现在各地都在提升实际得房率,这也说明了公摊这个事情,其实是可以商量,可以让步的。

根据我的观察,当下的房产市场还真有这个趋势,而且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有类似的转变。具体如下:

先从供给端来说,大家买房子现在突出一个理性,所谓上行周期牛鬼蛇神,下行周期那就是真的刚需,当然也包括改善型,但与过去的刚需不同,更加理性决策,或者说突出一个不着急,甚至连恋爱婚育都不那么积极了。本人2013年到了福州,恰好经历了这波完整的涨价周期,是亲眼见过房子按天涨价的周期,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讨论的几乎都是房子。大家买的是一个信仰,而不像是房子,对着图纸抢着交定金,甚至部分楼盘要求全款,哪有什么理性一说,买到就是赚到,大家只关注买了以后赚多少,而不是房子交付的风险和质量,到底住起来舒不舒服等因素,因为需求端的狂热就是你多犹豫一下,就出局了。现在不一样了,需求端的狂热转向理性,投资群体也逐渐转向抛售,不止是价格问题了,设计的好不好,交付风险如何,得房率和公摊等等,这才是房子居住属性的表现么。

再看供给端,被迫的放弃高周转,以前疯狂扩张的时候就是拿地,尽快获得销售资格,卖房回款在拿地,再预售,再拍地,这也是某大和某桂圆迅速冲到前三地位的重要原因,几天内就要图纸,这可是要住几十年的房子,但和需求端是相互的,当时是卖方市场,任何不平等条约大家抢着签字,抢着送钱,再烂的户型和再高的公摊,那依旧有人抢,有多少是自住,有多少是投资,那就不好说了。高周转变成去库存压力,就得想办法把提升房子的质量,送黄金的都有,把房子设计的好一些,公摊少一些,哪也是本职工作,本身保留公摊机制和特色预售制这种不利于买方的机制,同时出现在我们这边。

要我说,就是市场机制在自发纠错,大家都不抢房子了,让利自然就来了,而且降低公摊非常符合现在新房的政策需求,公摊在高增长周期美化了房子单价,比如1万一平,100平的房子,实际上得房率70%的话,单位价格还要再高出40%左右,实际房价应该是1.4万左右一平。现在反过来,如何在均价不下跌那么高的情况下,让购房者的成本下降呢?那就是增加房屋的设计附加和质量附加,以及最重要的公摊,公摊少的情况下假设单位房价不变,意味着同样得房面积其实要更便宜,其实就是一种数字游戏,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体面的退出限跌令。

最后,房地产的建设成本本身就只占房子总价值的20%左右,在这上面扣能扣出来多少钱?主要还是建房子毛利润太低了,房企还要么去旁氏资金池搞分配,要么去设计和建设中扣成本,过去大家狂热的时候确实有效,但现在不行了,用心盖房子,多给购房者让几个点,那都是居住属性的巨大提升,不能把分配做的太绝了。

0 阅读:11

巧绿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