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祭拜先祖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祭祖的节日。冬季人们用打来的猎物以祭祖,被称为“腊祭”,其日子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夏季则以狗肉来祭祖,被称为“伏祭”。所谓“伏祭”,也就是“杀狗祭祖”的节日,时间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庚字来源于白虎七宿的参宿,代表着秋金的肃杀之气,所以正月的第一个庚日就为屠夫,第一个亥日就为猪,庚在初几,就为几屠共猪。而伏祭本身就是人们“杀狗祭祖”之日,伏与副同音,副字的本意就是用刀刨开。于是杀狗也被称为副狗,同伏狗。
书云: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有诗云:兄弟相依,岁时伏腊,供奉祠堂香火。远近松楸,清明寒食,祭献鸡豚酒果。岁时伏腊,指的就是腊祭和伏祭。
俗话说:夏至三庚为伏,冬至三戌为腊。后来随着“伏腊”习俗的淡化,腊祭的日子就演变成了如今的腊八节,而伏祭的日子也变成了入伏的开始。最初的“夏至三庚为伏”,也变成了“夏至三庚入伏”,虽一字之差,其意义却不一样了。
当伏祭的日子变成了入伏的开始,庚字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屠夫”变成了庚金伏藏之日。春甲夏丙,秋庚冬壬,代表着四季的力量特点。夏季火旺,庚金遇火则熔,于是庚金的伏藏也反衬出火气的强旺,就为入伏的开始。
《历忌释》中说: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故曰伏也。伏者,隐伏避炎暑也。任何一种力量的隐藏,都是在土中进行的,木藏于辰土而火显,火藏于未土而金显,金藏于戌土而水显,水藏于丑土而木显。
所以未月就是火气隐藏,金气显现之地。火到未月而伏藏,金在未月开始显现,如果金气不显而伏藏,则反衬出了火气的强旺,火气越旺,天气越热。因此未月的第一个庚日就是入伏的开始,未月开始于小暑节气,所以“小暑逢庚起伏”,与夏至三庚是一样的。
今年三伏天有啥特点?
1、最早入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庚为十天干之一,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所以入伏的时间总在夏至后第二十一到二十九天之间循环。如果夏至后第九天为庚日,则二十九天后入伏。如果夏至当天为庚日,则夏至后第二十一天入伏。
今年农历的五月初四夏至,当天就为庚戌日,五月十四庚申日,五月二十四庚午日,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开始,为最早的三伏天。三伏天来得越早,炎热的时间也就会越长。
太阳的位置决定着地球上的寒暖交替,夏至是太阳南行的开始,太阳越往南,北半球的温度越低,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就是冬至。今年夏至后二十一天入伏,也就意味着太阳南行了二十一度左右,就已经入伏了。
夏至的太阳黄经在九十度,二十一天之后到达一百一十一度左右,所以今年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至一百一十一度时,就是入伏的开始。当太阳走出朱雀七宿时,就是天气转凉的开始,这个度数基本上是固定的。
所以入伏的时间越早,炎热的时间就越长。今年夏至逢庚日,就为最早的三伏天,于是今年的三伏天热的时间会更长。
2、超长炎热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的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为末伏的开始,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如果立秋之前还有第五个庚日,就是第二个中伏,被称为“闰中伏”,也就是多出来一个中伏。
今年五月二十四入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六月初四庚辰日,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六月十四庚寅日,在立秋之前,就为闰中伏。今年六月二十二立秋,六月二十四庚子日进入末伏,七月初五庚戌日出伏。
所以今年的三伏天就是从农历的五月二十四开始,到七月初五结束,共四十天。当太阳走出朱雀七宿时,就是天气转凉的开始。今年农历的八月初六,太阳黄经到达一百七十六度,刚刚走完朱雀七宿,也就是天气转凉的开始。
今年的太阳从一百一十一度入伏,一直到一百七十六度走出朱雀七宿,共六十五度,需要六十五天左右。也就意味着入伏之后,炎热的天气长达六十五天左右,天气才开始逐渐转凉,为超长的炎热天气,热气几乎覆盖了大半个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