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发展,很多国家都与中国展开了合作,而有一个小国有着36亿桶石油和4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为解决油气出口瓶颈,该国曾与中国签署了150亿人民币的能源合作协议,旨在建设一条横跨马来半岛的石油管道。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中国已投入巨资之后,这个小国却突然翻脸,叫停项目,为何这场备受瞩目的合作会在短短一年多内戛然而止?又为何两国之间的合作并未因风波终结?
能源宝藏无法合作?
这个国家就是马来西亚,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能源储备,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马来西亚蕴藏着36亿桶石油和4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些资源不仅能为本国提供能源保障,也令其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但资源丰富并不意味着高效利用,长期以来,马来西亚的能源出口受制于基础设施的滞后。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依赖油罐车、卡车等传统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出口潜力。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建设两条油气管道,分别是多元石油产品输送管道(MPP)和沙巴天然气输送管道(TSGP)。
项目的规模之大令人震撼,两条管道全长约600公里,总投资高达150亿人民币,这不仅是马来西亚提升油气出口能力的重要工程,也是中国的战略项目。
对中国而言,能源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马六甲海峡又被称为中国的“能源咽喉”,70%以上的石油进口途径需要经过这条狭窄的航道。
任何地缘政治风险都可能让这条航道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的“死穴”,因此绕过马六甲海峡的新通道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两条管道无疑将大大提升中国能源运输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2016年11月,中马双方正式签署协议,根据合同,这两条管道的建设将由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CPP)以EPCC(勘察、设计、采购、施工)模式承包完成。
项目设计从2017年4月启动,预计2020年完工,建成后将极大改善马来西亚能源出口效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能源通道。
在合作初期,项目进展顺利,两条管道的设计方案在短时间内获批,施工人员和设备迅速到位,工程建设全面铺开,然而2018年5月,一场政治地震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这年的马来西亚大选打破了独立以来的政治常态,92岁的马哈蒂尔重返政坛,领导反对党联盟“希望联盟”赢得选举,并上台组建新政府。
马哈蒂尔一上任便决定对前任政府时期的大型项目展开全面审查,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工程自然成为重点目标,甚至将此项目直接叫停。
项目叫停的消息迅速传遍国际社会,马来西亚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控制债务与提升财政透明度”,但此举显然带来了更多问题。
中国企业的巨额投入何去何从?两国间的合作是否会因此受损?为何项目的背后会隐藏如此复杂的争议?
政局动荡与合作的裂痕
2018年的马来西亚大选,是这个国家政治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场被称为“史上最戏剧性”的选举,结束了执政党“国民阵线”长达60年的统治。
反对党联盟“希望联盟”在92岁高龄的马哈蒂尔带领下,以压倒性优势赢得胜利。
马哈蒂尔的当选不仅彻底改写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也为中马两国的多个合作项目埋下了不确定的伏笔。
作为老牌政治家,马哈蒂尔一贯以强硬作风著称,他上台后,立即着手重新审查前任政府签署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包括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工程。
在这些项目中,两条油气管道计划因其高昂的造价、复杂的资金结构以及巨大的战略意义,成为审查的重中之重。
马哈蒂尔政府的审查很快揭露了多个问题,首先是工程的成本问题,根据新政府的评估,这两条油气管道的总成本远高于国际同类工程的市场水平。
以沙巴天然气输送管道为例,管道全长662公里,总预算高达40亿林吉特,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600万林吉特。
这一数字让新政府对项目预算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其次审查发现,工程的实际进度严重滞后,但已支付的款项却远超实际工程量。
截至2018年7月,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仅完成了13%,却已经支付了约88%的项目资金。
这种“巨额预付款”的操作,被马来西亚财政部认为存在严重的资金管理漏洞,甚至可能涉及贪腐行为。
更让新政府头疼的是项目的贷款结构问题,根据协议,项目85%的资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马来西亚政府提供担保。
这也说明无论项目进展如何,这些贷款都将成为马来西亚的债务负担,而就在项目暂停之前,马来西亚的国债已经攀升至1万亿林吉特,占GDP的80%以上,远超正常水平。
在大选期间,马来人选民普遍担忧中国资本的介入可能进一步加强华人经济势力,而削弱马来人的话语权。
因此削减中国主导的大型项目,某种程度上也是新政府向马来选民释放安抚信号的一种政治策略。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的压力也让马哈蒂尔政府不得不在对外合作中保持谨慎,作为一个东南亚小国,马来西亚历来采取平衡大国关系的外交政策。
一方面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非常紧密;但另一方面,美国和日本也在不断加大对马来西亚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马来西亚需要避免被视为完全倒向中国的一方。
暂停油气管道项目,某种程度上也是马哈蒂尔政府向其他大国释放“平衡信号”,以避免过度依赖中国投资的印象。
尽管暂停项目的理由看似充分,但这一举措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已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和资源很可能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
尽管贷款资金主要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但项目暂停导致的违约金、停工费用以及前期投入的工程成本,仍然是中方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突然的政策调整,无疑给中马关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马来西亚暂停项目的消息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时间,各种猜测满天飞,甚至有人担心,中马之间的合作可能因此终结,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人们预料的那样继续恶化。
尽管中马双方在油气管道项目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但两国政府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和灵活性。
马来西亚政府在宣布暂停项目的同时,也强调将通过谈判与中方达成妥善解决方案,中国政府则采取了“冷静应对”的态度,表示尊重马来西亚的决定,并希望通过协商解决分歧。
暂停项目后,两国是否会找到新的平衡点?曾经被搁置的合作,又是否还有重启的可能?
转机与未来的双赢愿景
尽管油气管道项目因马来西亚的单方面叫停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但中马双方的合作并未因此陷入僵局。
相反这场风波成为一次双方深度反思和调整的契机,通过对话和谈判,双方逐渐迈向了更加平衡与务实的合作轨道,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韧性和适应性。
2019年4月,马来西亚政府宣布重启此前因审查暂停的东海岸铁路(ECRL)项目,这一决定被视为马哈蒂尔政府向中国释放的积极信号,表明其并未放弃与中国的合作意愿。
随后不久,关于油气管道项目的谈判也取得了进展,与最初的计划不同,这一次谈判更加注重项目的透明度、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双方达成的新协议对项目规模和资金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对融资条件进行了优化,以缓解马来西亚的债务压力。
新的合作方案展现了多方面的调整,例如原定150亿人民币的投资金额有所下调,同时增加了马来西亚本地企业的参与比例,旨在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本地化水平。
此外项目施工的监督机制也进行了升级,确保每一笔资金都与实际工程进展挂钩,避免此前出现的预付款过高问题。
这一调整不仅消除了马来西亚政府对项目贪腐问题的担忧,也为中方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风险。
在重启油气管道项目的同时,中马双方还将合作的触角伸向了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领域。
这次谈判达成的协议,不仅包含了油气管道的建设,还包括新能源开发、技术转让以及更广泛的能源合作框架。
马来西亚希望借助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这一转变,也契合了“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核心理念。
对于马来西亚来说,中国不仅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其关键的投资来源国,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直接投资占据了其外资总量的重要部分。
而马来西亚也在同年成为中国的第四大液化天然气进口来源国,双方的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任何单方面的疏远或割裂都将对两国造成巨大的损失。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更加谨慎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以避免卷入大国博弈。
在合作过程中,马来西亚政府表现出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尽管暂停项目的决定在短期内引发了争议,但后续的调整与谈判展现了其希望推动更高效、更可持续合作的意图。
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方的疑虑,也让双方关系重新步入正轨。
不仅如此,中马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还为其他“一带一路”参与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马来西亚的案例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即使遇到分歧和问题,只要双方坚持对话和协商,就能找到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共赢。
结语
中马能源合作的这场风波让我们看到,无论遇到何种挑战,唯有坚持互利共赢、灵活应变,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合作的平衡点。
马来西亚的“翻脸”并未终结合作,而是为双方带来了深度沟通与重新调整的契机,以此为鉴,“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基础设施的联通,更是文化、理念与信任的交织。
参考文章
新华社2019-07-26《外交部:中方欢迎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重启》
环球日报2018-07-23《马来西亚叫停中资承建东海岸铁路项目 工人“很受伤”》
央广网2018-05-17《央广《王冠红人馆》财经报告:九旬马哈蒂尔再任总理,如何提振大马经济?》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