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多活二十年,李世民不会面临立嫡难题,武则天也没机会称帝

微笑蜻蜓 2025-02-24 10:25:22

在观看初唐时期的影视剧时,有这么一段历史那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就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一直到武则天时期的这段历史呢。

中国历史上有且仅有一位女皇,那便是武则天。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些经历常常引得后世之人展开无数的猜测。不过呢,在诸多围绕着她的疑问当中,有一个疑惑却是极为棘手,很难找到确切的解答。

据史书记载,高宗李治可绝不能被看作是“懦弱”之人哦。恰恰相反呢,他是“既升旒扆,顿异明哉”,这意思就是说他在掌控政权方面,极其擅长运用权术来达到制衡各方的目的呢。那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她的政治根基其实是比较浅薄的。可让人不禁疑惑的是,为啥在高宗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却能够掌握大权呢?这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缘由?

咱们来看看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常常被人们说起的宫廷内斗呢,说到底,其实就是围绕着皇位继承展开的一系列争斗啦。要是再往深层次去探究探究的话呢,其根源就是朝中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之战咯。为啥会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特别是隋唐时期哦,外戚集团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股政治势力呢,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就这么讲吧,皇帝的母亲姓啥,这可不得了,它能直接决定了除了皇族之外,在朝廷里面最最显赫的那个政治家族姓啥呢。也就是说,皇帝母亲这边的家族,往往就会因为这层关系,成为朝堂上权势极大的政治家族啦。

咱们来聊一聊武则天是如何上位的这件事儿。其实呢,从本质上来说,武则天能够登上高位,这是唐高宗李治精心谋划的一步棋,而且还是一步挺险的棋呢。他为啥要这么做呢?主要是为了达到制衡朝中势力的目的,然后借此去清洗掉当时在朝中最为显耀、权势极大的政治集团,也就是长孙氏集团。

大家可能会疑惑,长孙氏究竟是何原因,竟能让身为九五之尊的李治对其如此忌惮呢?甚至到了不惜去培养武则天的巨大权势来加以应对的地步。这其中的缘由啊,那就不得不说一说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德皇后——长孙无垢了。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隋唐时期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承接了魏晋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风气特点,并且,这一时期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看重“门第”的时代呢。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长孙家族了,这个家族可不是那种出身寒门的哦,人家可是关陇集团当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成员。

长孙无垢的父亲乃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这位长孙晟那可真是相当厉害呢,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有智谋计策,在处理各种事务上都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而且,他在外交方面的才能更是极为突出。就说他出使匈奴那次吧,在那儿他可是展示了一手令人惊叹的绝艺,就是一箭双雕,这本事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一下子就把敌方的首领给震慑住了呢。

要知道,他可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呢,把敌方的实际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之后,他就向隋文帝献出了一条十分巧妙的反间计。在当时,突厥各个可汗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他就巧妙地利用这些矛盾,施展连横合纵的策略。就这样,强大的突厥汗国在他的运作下,被一举瓦解了,他也凭借此等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是立下了极为杰出的功勋。

很可惜,真可谓是天妒英才呐。就在长孙无垢刚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她的父亲长孙晟就因为生病而离开了人世。要知道,长孙晟在长孙家族那可就像是一棵能够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一直庇护着整个家族呢。可如今他这一走,长孙家族一下子就没了依靠,家族的地位也如同从高处陡然坠落一般,一下子就一落千丈啦。

真是应了那句“屋破偏逢连夜雨”的老话,长孙无垢这边遭遇可不顺呢,紧接着连家都住不了啦。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啊,长孙无垢的父亲长孙晟先后娶过两任妻子,无垢的母亲高氏呢,只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长孙晟去世之后没多久,他原配妻子所生的长子就干了件挺过分的事儿,把家里的产业给霸占了,然后把当时年仅八岁的长孙无垢,还有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以及他们的继母,就这么一股脑儿地全赶出家门啦。

高氏乃是出身于北齐皇族之家,她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是个知书达理之人。然而,时过境迁,彼时北齐已然灭亡,曾经的荣华富贵都成了过眼云烟。高氏此前一直生活在皇族的庇护之下,根本就没有什么谋生的经验。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她实在是万般无奈,思来想去,最后只能带着尚且年幼的子女去投奔娘家的弟弟高士廉,希望能在弟弟那里寻得一份依靠,暂度这困苦的日子。

当一个人寄人篱下的时候,往往就会遭遇很多让人心里不好受的情况呢,长孙无忌和他的妹妹就是如此。他们是在这样寄人篱下的环境里慢慢长大的哦。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可艰难啦,光是维持生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呢。而且,还得忍受来自舅家表兄妹的各种歧视与羞辱,这日子过得可真够苦的。

不过呢,这其实并没有对兄妹两人的成长造成什么阻碍。就像那句俗话所说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嘛。你看,越是恶劣的环境,反倒越像是一块磨刀石,把兄妹两人的毅力给磨砺得更加坚韧了,同时也让他们的才干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呢。

高氏回到娘家以后,便选择了皈依佛门。在日常生活当中,她大多时候都是吃素,并且常常念经修行。那时,长孙无垢年纪还很小,她时常在高氏身旁侍奉着。也正因如此,长孙无垢便得了一个小名,叫做观音婢。

在那之后,她的丈夫也一直偏爱用这样的方式来称呼她。

长孙无垢在十三岁的年纪时,就已然出落得亭亭玉立了。不仅如此,她还十分知书达理,胸中满是学识,颇有一番才情呢。

在封建时期,女子普遍结婚都很早呢,常常十三四岁就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纪啦。当时呢,长孙无垢的伯父长孙炽以及哥哥长孙无忌从中牵线搭桥,并且给予了大力支持,就这样,长孙无垢便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的李世民年仅十六岁。

唐国公李渊在北朝时期那可是相当显赫,他位列关陇八柱国之中,家庭属于隋朝的顶级勋贵呢。就这么个情况,长孙无垢能嫁给李渊的儿子,在旁人眼里,这可就是高攀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时候长孙家族已经走向败落了,和李渊家的地位相比,确实差距比较大呢。

然而,人们常常会忽视这样一个情况,要知道李世民确实属于嫡子的身份,可他却并非家中的长子。按照嫡长继承制的规定来看,在这种制度之下,李世民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和唐国公的爵位是没有缘分的呢。

你看啊,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之下呢,李氏家族的那些长辈们,是不会去给李世民安排那种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的。为啥呢?因为要是给他安排了这样的婚姻,就会给他带来额外的影响力,还能给他增添助力呢。而这在日后可就容易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啦。怎么个麻烦法呢?就是会对家族里“长幼有序”的继承制度产生影响,甚至还可能会让兄弟们之间闹得反目成仇呢。

与之相比,李建成作为其兄长,他的妻子乃是出身于世代名门的荥阳郑氏家族的女子,这无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了。

虽说在某些方面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情况,但这些却并未对两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什么影响。要知道长孙无垢那可是内外兼修,各方面都极为出色呢,她的才情、她的贤淑等等,无一不让李世民深深着迷,仿若沉醉在了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一般。自从两人成婚之后,夫妻间相处得极为融洽和谐,就如同琴瑟合奏时那般美妙合拍,那份恩爱之情啊,那可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都不禁为之赞叹呢。

在那个时候,李渊的结发妻子窦氏已然因病离世了。而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呢,他和他的妻子是在遥远的长安城中生活,如此一来,位于晋阳的唐国公府里面就没有女性来负责主持家中的诸多事务以及进行日常的打理工作啦。

长孙无垢呢,那可是当仁不让地就把管理唐国公府的这副重担给挑起来啦。她,把那么大的唐国公府打理得那叫一个井井有条,在整个晋阳城里面,大家可都知道,能主持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就是长孙氏。而且哦,长孙无垢所做的这些,那可是得到了公公李渊的一个劲儿夸赞呢。与此同时,她和李世民之间的感情呢,也是变得越来越融洽啦。

然而,好景没能持续太长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而已,那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就跟着他的父亲,在太原发起了起兵之事,从此踏上了征战天下的征程呢。

在那个时候,天下已经陷入了大乱的局势之中,各方英雄豪杰纷纷崛起,都想要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番名堂来。而李渊呢,刚开始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局面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不过呢,李渊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儿子,那就是李世民啦,这李世民可不得了,在后来的诸多事情当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呢。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战争历史长河当中啊,要是论及那些杰出无比的统帅以及英勇善战的武将,李世民那绝对是有资格闯入前三名行列的。您瞧啊,他在骑射方面那可真是技艺娴熟,骑在马背上拉弓射箭,动作那叫一个利落潇洒,而且对于兵法的钻研也是相当精深呐,各种兵法策略都能运用自如,在战争指挥等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呢。

在年仅十七岁的时候,有一个人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果敢。当时,山西地区发生了由义军魏刀儿所引发的叛乱事件,局势一度十分混乱。而这个人,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勇气,独自挑起了平定这场叛乱的重任,并且成功地将魏刀儿的叛乱给平定了下来,在那样年少的年纪就做出了如此了不起的功绩。

在十八岁那年,此人便参与到了晋阳谋划起兵的重大行动当中。在整个过程里,他始终表现得极为英勇,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毫不畏惧。凭借着自身的骁勇善战,他一路过关斩将,在诸多战事中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最终,更是成功带领着唐军一举攻克了长安,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立下了首屈一指的功劳。

在年仅十九岁的时候,他就被册封为秦王了。此后呢,他亲自率领着规模庞大的军队,向着西秦发起了进攻。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地将西秦给消灭掉了。而这一重大举措呢,意义十分深远,它有效地保证了关中地区的安全,让这片土地免受来自西秦方面可能存在的诸多威胁呢。

在那之后,面对众人的诸多不同意见,他毅然决然地全部排除掉这些异议之声。而后,他亲自率领着足足五万的大军,踏上了平定刘武周以及宋金刚的征程。

在那场意义重大的东征洛阳之战中,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此役可谓是一战定乾坤,成功消灭了盘踞在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势力。随着这两大势力的覆灭,中原地区也基本得到了平定,为后续局势的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在隋末唐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一个人像一颗极为耀眼的恒星一般,携带着无比灿烂的光芒强势闯入。这人便是李世民。当大唐成功夺取天下之时,李世民仅仅二十二岁,可他所立下的功劳实在是太高了,高到都已经到了没有合适的官职能够用来封赏他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李渊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专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官职,名为“天策上将”,然后用这个官职来对李世民进行册封。不仅如此,还允许李世民开设府署,自行处理相关事务呢。

不过呢,有句话叫功高不赏。李世民凭借着自身建立的那些赫赫战功,那可是相当耀眼呢,这自然就招来了不少人的嫉妒眼红。在这些人当中,就有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这两位呢。

就这样,各种各样针对李世民的明枪暗箭一下子全都接踵而至了。也就是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许多冲着李世民而去的攻击手段,有摆在明面上的直接冲突,类似公然的挑衅、指责等“明枪”,也有在暗中悄悄谋划、实施的陷害、使绊子等“暗箭”,这些都一股脑地朝着李世民袭来了。

在当时的那个阶段,秦王妃长孙无垢所具备的优势就很明显地展现出来了。要知道,她可是在李世民建立功业的过程中有着相当大的贡献呢。那她的这一贡献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就体现在对后宫方面的沟通以及协调工作上。

李世民那可是相当英武,其英武程度堪称无双,在军队里面那威望可高啦。不过呢,当他回到长安这个政治中心的时候,情况可就不一样喽,他在这儿压根儿就没什么优势可言呢,甚至还隐隐地处在了下风的态势。为啥会这样呢?原来是李建成,他充分利用自己身为太子的这么个便利条件,在这方面可是经营了好多年啦。不仅如此呢,他还在朝堂之上以及后宫之中到处去散布一些谣言,就因为这些情况,才使得李世民回到长安后在局势上处于不利。

在这个方面,长孙无垢所表现出来的行事手段,和她之前给人留下的那种善良形象全然不同了。

她在那时主要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来助力自己的丈夫。其一呢,她努力维持着和萧氏、王氏这些世家大族的联络,通过这种方式为丈夫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其二呢,她还会常常进到宫中去,在唐高祖李渊的跟前尽心尽孝。并且,她还会趁着这个时机,在李渊面前替丈夫多多美言几句呢。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担心李渊要是只听了一面之词,从而对李世民产生怀疑,那可就不好了。

话说在那之后不久,李世民凭借着卓越的功绩,在当时的局势下可以说是“功高震主”了,这情况就引起了李渊以及李建成的深深忌惮呢。就拿攻克洛阳这件事来说吧,当时李世民遇到了这么个情况,李渊的那些宠妃提出了一些非分的要求,可李世民果断地拒绝了她们。就因为这事儿,李世民和后宫的那些妃嫔之间就产生了嫌隙,关系变得有些紧张起来。在这个时候呢,身为秦王妃的长孙无垢就站出来发挥作用啦。她积极地去缓和各方之间的关系,在后宫的众多妃嫔当中努力为李世民周旋,想法设法地去化解那些矛盾。也正是因为长孙无垢的这些努力,使得李世民和后宫妃嫔之间的矛盾不至于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尖锐,也就是没有迅速地白热化起来。这么一来呢,就为李世民后续去积攒力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他之后发动政变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旧唐书》里对长孙无垢有着这样一番评价:“奉事高祖,承顺妃嫔,弥缝其阙,甚有内助。”这意思呢,就是说长孙无垢凭借着自身的本事以及不懈的努力,硬是让“秦王妃”这个名号所代表的贤德之名,盖过了身为妯娌的太子妃郑氏所拥有的名声。要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下,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而她做到了这一点,也就相当于为李世民在政治方面赢得了更多的声望呢。毕竟在当时的局势里,名声这些方面的影响对争取各方支持等可是有着不小作用的哦。

之前秦王妃所经历的那些事儿,已然展现出了她的智慧以及贤能之处呢。不过呢,要说到真正能考验这对少年夫妻感情的关键时候,那还得是玄武门之变这件大事。在这一重大事件面前,他们夫妻间的感情究竟能经得住怎样的考验,可就全显露出来啦。

在这一年的时候,李世民年仅二十七岁,而长孙无垢呢,是二十四岁的年纪。

据史料记载,当时秦王带领着数百名来自秦王府的精锐之士,做出了“入宫授甲”这一行动。而秦王妃长孙无垢在这个关键时刻,更是亲自出面。她积极地去勉励那些士卒们,目的在于让他们的士气能够得到振奋。在完成这一系列举动之后呢,长孙无垢便留在了秦王府。她在府中承担起了安顿诸多人员的重要任务,像房玄龄、杜如晦等这一众谋士文臣,都是由她来负责安排妥当的,并且她还和大家一同主持着秦王府的大局。

要知道,有着那样一段“共患难、同生死”的经历,就因为这段经历,使得这一对年轻的帝后之间的感情一直都保持得很好,并且历经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衰减呢。在向来都是以人情冷漠为主要特点的皇家里面,他们这样深厚且持久的感情,那可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完全能称得上是典范啦。

李世民继承皇位之后,长孙氏多次在诸多极为关键的时刻对自己的丈夫进行劝谏。她所发挥的作用那可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匡正补阙”,也就是指出并纠正李世民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弥补那些可能出现的疏漏之处,由此而成就了她贤后的美名呢。

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件颇为出名的事儿。那时候,魏征可是因为直言进谏,一点都不避讳,把太宗皇帝给惹恼了。李世民气呼呼地回到宫里,那火儿一下子就冒起来了,张嘴就大骂,甚至放狠话,说要“把这个乡巴佬给宰了”呢。这时候,长孙皇后听到这话后,并没有跟着一起生气或者说些别的什么,而是不慌不忙地转身回房,把皇后专属的凤冠霞帔正装给换上了。换好衣服后,她一脸严肃地走到李世民跟前,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道:“陛下,您能拥有像魏征这样一心为了江山社稷的大臣,这可是值得庆贺的事儿,臣妾要为此向陛下道贺呢。”

长孙皇后着实不简单呐。你瞧,她不仅对像魏征那样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给予庇护,而且还尽心尽力地帮着丈夫李世民去拉拢各个开国的功臣呢。她主动地把几个女儿分别许配给了房玄龄等这些朝廷里的重要大臣。李世民呢,那可是多次在臣子们面前称赞长孙皇后是“良佐”哟。要知道,在以往的历史当中,类似这样“良佐”的评价,大多都是皇帝用来夸赞宰相的。可如今,一名皇后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这在历史上还真的是头一回呢,可见长孙皇后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与太宗之间的感情极为亲密吧,在婚后的日子里,长孙皇后接连为太宗生育子女,一共诞下了三子四女呢。时间不断推移,就连他们二人的儿子李泰都已经当上父亲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长孙皇后居然还处于怀孕的状态。

也许恰恰是因为某些缘故吧,长孙皇后的身体向来就不怎么好。到了贞观十年的时候,她的病情愈发严重了。要知道,长孙皇后有个“观音婢”的称呼,她一直都信奉佛教呢。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心里特别着急,盼着能想尽办法挽救爱妻的生命。所以呢,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向全天下发布通告,要求对天下的佛寺进行修缮,而且这一修就是三百九十二座呢,想着借助这样的方式来祈求佛力的庇佑,让长孙皇后能好起来。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长孙氏在当年的六月,留下了这样一番遗言:“我这一生,既没能在活着的时候对这个时代有什么特别的贡献,那么如今死去,也不应该花费过多钱财来操办后事。只恳请能依照山势来安葬我,一切从简,以俭朴的方式送我最后一程,若能如此,那便是没有忘记我啊。”说完这番话之后,她便溘然离世,就如同那美丽的花儿凋零一般,香消玉殒了,当时年仅三十六岁。

唐太宗遭受了一个极大的损失,那便是长孙皇后的早逝。要知道,长孙皇后在唐太宗的人生当中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呢,她的离去,竟然还隐隐约约地对初唐时期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改变。可以说,她的早逝这件事,对于唐太宗以及初唐的局势而言,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为何会这样讲呢?

首先得说,长孙无垢离世之后呢,就缺失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这个存在原本是能够起到维系她三个儿子之间关系的作用的呢。

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垢那可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要是她还在世的话呢,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她在中间要是能起到斡旋调和的作用,太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这俩兄弟,说不定就不会闹得那么僵,最后发展到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反目成仇,以至于家里都祸起萧墙这般严重的地步。而且呢,要是没出现兄弟闹得这么僵的情况,李世民也就不会面临那种尴尬又无奈的局面,不至于到最后只能选择立年纪最轻、经验也最少的李治来当太子啦。

接下来要说的是长孙皇后。她平日里熟读史书,在不断地研读过程中,对于历朝历代所出现的外戚干政这一情况及其带来的种种弊端,那可是了解得相当透彻。也正因如此,在长孙皇后在世的那段时间里,她始终秉持着对这种隐患的警惕之心。她多次采取行动,去抑制自己所在的后族势力,不想让其发展壮大而出现干政的可能。就算是面对自己的亲哥哥长孙无忌,她同样也是这么做的,丝毫没有因为亲情关系就有所偏袒或者放松对这方面的把控。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那可是少年时期就结下了深厚情谊的好友。早在大唐开国的那段日子里,长孙无忌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诸多事情上出谋划策,贡献相当大,也正因如此,他深得李世民的信赖呢。后来,李世民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上皇位。在这之后,李世民多次动了想要册封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一职的念头。不过呢,每次都因为长孙皇后态度坚决地表示反对,最终只能无奈作罢啦。

长孙无垢心里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她觉得这世上的好处可不能都让一个人全占了。要知道,她自己已然贵为皇后,那可是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的哥哥再当上宰相的话,这就太显眼、太招摇啦,就好比大树长得过于高大,那风一来肯定先吹到它,如此一来,必然会招来旁人的嫉妒和怨恨。而这对于长孙家族来说,可没有一点儿好处,只会带来数不清的害处呢。

我们来看这样一段史实啊,长孙无垢当初的一个想法,后来被证明是极为正确的。怎么回事呢?就是在李世民离世之后,长孙无忌作为辅佐大臣,那可是在朝政方面大权独揽,几乎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呢。这情况可就引起了当时还是少年的皇帝李治内心的恐慌。毕竟皇帝才是一国之主嘛,可朝政大权却被长孙无忌把控得这么厉害,心里能踏实吗?最后呢,就出现了这么个局面,李治和武则天联合起来,一起发力,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给成功扳倒了。

长孙无忌遭到流放,被发配至黔州,最终在那里自缢离世。而随着长孙无忌这一事件的发生,长孙家族也逐渐走向了破败的境地,曾经的兴盛不再,家族命运就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第三呢,长孙无垢因病离世了。她这一走啊,幼子李治可就遭罪了,打小就没了母亲在身边给予关心与爱护。再看李世民呢,身为一国之君,整天都得忙着处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儿子们,和儿子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渐渐疏远了。李治就这么孤零零地生活在皇宫里头,皇宫虽说富丽堂皇,可人情却冷冷冰冰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李治也就难免慢慢养成了内向的性格啦。

李治性格较为内向,这使得他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犹豫不决,做事总是瞻前顾后。而这样的行事风格,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喜爱,在李世民眼中,李治的这种表现是很不讨他欢心的。

李治从小就缺少母爱,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对年长且美丽的女子有着一种天然的眷恋之情。在他内心深处,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把对美丽女性的那种爱慕之意和对母亲的眷恋之感融合在了一起,仿佛两者成为了一体。而武则天恰恰敏锐地察觉到了李治的这种心态,并且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去主动靠近李治。通过一系列的相处与互动,她成功地在李治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甚至达到了难以磨灭的程度。

李治的心中,武则天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怎么个特殊法呢?可以说,武则天算得上是李治人生里的“初恋”。而且呢,还奇妙地圆了李治藏在内心深处那份“恋母情节”呢,就因为这样,李治对武则天那是万般不舍,割舍不下。你看后来,武则天为了能获取至高无上的权力,那可是手段狠辣得很呢。她残忍地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下了毒手,把人家害得可惨啦。不仅如此,趁着李治生病身体不好,她还趁机把持住了朝堂,把朝堂上的诸多事宜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可即便如此,李治呢,却始终狠不下心来对武则天采取什么强硬的措施。结果呢,就因为李治的这份优柔寡断,差点让大唐江山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搞不好就会彻底倾塌了,这后果可真是不堪设想呢。

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如果长孙皇后没有过早离世的话,那么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那场争夺储君之位的争斗,很可能就不会发展得那般惨烈了。如此一来,李世民在考虑立谁为储君这件事情上,也就能够多一些可以斟酌、选择的空间。

大家知道吗,要是长孙皇后没有那么早离世,李治的性格很可能就不会变成后来那样内向呢。而且,他也不至于会有那种特殊的“恋母情节”,对武则天那般情根深种啦。要是这样的话,李治和武则天这两人极大的可能性就是不会走到一块儿去咯。如此一来,整个历史说不定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喽……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