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位49岁的女人拿着视频通话,看着国内刚刚装修好的第四套房,她笑了。
这一笑背后,有艰辛,也有故事。
如果你经过伊拉克某个城市的大街,可能会看到一间热气腾腾的中餐馆,门口贴着手写的中文菜单,人来人往。
这间餐馆的老板不是当地人,而是一位东北女人,她的名字叫滨姐。
滨姐的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传奇,而是通过一次次的选择与坚持自己铸造的。
二婚嫁给小自己8岁的伊拉克军人,合伙经营中餐馆,不仅年赚百万,还在国内买下了4套房。
这背后,她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苦难?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她的故事。
滨姐的青春岁月,是在部队中度过的。
做军队护士时,她曾是大家公认的“女强人”。
那时候,她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口音,把患者的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退伍后,滨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丈夫是被她父母收养的“哥哥”,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基础深厚。
婚后,两人有了两个孩子,本以为生活能一直这么平稳下去,但幸福没有持续多久。
丈夫创业成功后,因为赚钱轻松,渐渐变得疏于家庭,甚至还公开与外面的女人交往。
“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句话,于滨姐来说听起来刺耳,但又无法否认事实。
滨姐强忍着苦痛提出了离婚,抱起两个孩子,开始了独自带娃的生活。
那时候,她觉得人生看不到尽头。
但她跟自己说:“带着孩子走出去,生活重新来过。
”短短的一句话,却撑起了接下来几十年的起起落落。
跨国爱情:与小8岁的伊拉克军人相识是如何改变她的命运?
滨姐的创业第一步,是漂洋过海跑到韩国做化妆品生意。
从兜售化妆品到开美容店,再到纹身小生意,她什么都敢尝试,可还是觉得赚钱有限,总少了一股大的拼劲儿。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她决定去伊拉克闯一闯。
2007年,她带着仅有的一些积蓄,在当地开了家中餐馆。
菜品虽简单,却总有人来光顾。
东北人骨子里的勤快在异国他乡也一样,她自己切菜、掌勺,还要同时招呼客人,几乎每天工作12个小时。
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她遇到了小她8岁的伊拉克军人巴格达。
初见时,对方是餐馆的常客,总喜欢点一盘她招牌的糖醋排骨。
可是,有一次,餐馆里来了几个混混,非要找麻烦。
巴格达直接站了出来,把人赶了出去。
对滨姐来说,这也许是“英雄救美”的戏码。
而对于巴格达,他却早已对滨姐的坚强和干练心生好感。
这份跨国缘分渐渐成熟,两人在2009年结了婚,也算是把生活的苦变成了一份坚韧的甜。
年入百万背后:一位东北女人如何靠中餐馆在异国站稳脚跟虽然滨姐的中餐馆在当地很受欢迎,但并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
刚开业时,不懂当地的口味偏好,她做出的菜经常无人问津。
想着既然是中餐,还得有点“本地化”的努力,她根据客人口味调整了食谱,比如少放辣,多加咖喱。
随着生意稳定,巴格达专门辞去军队的工作,协助她打理餐馆。
夫妻俩一个管厨房,一个管运营,俨然是一副事业合伙人的样子。
凭借吃苦耐劳以及对餐馆管理的改良,滨姐的店一年收入轻松突破了百万。
她自己轻描淡写地说:“就是挺费功夫,但只要碰到了正确的路,就干下去。
”
有了钱,滨姐并没有把所有资金都投在伊拉克,而是未雨绸缪地选择在国内投资房产。
2010年后,她陆续在国内买下了四套房子,这些资产成了她日后请父母养老和支持孩子教育的坚实基础。
从小镇女孩到跨国老板,她的故事为何成了“现实版励志剧”?
滨姐的故事广为人知,不仅因为她是个勤劳的东北女人,更是因为她的坚持和选择。
她从一个普通的小镇家庭走出来,经历人生风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这不仅仅是靠运气或外力,更是靠她的韧劲和洞察力。
她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付出,当然,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巴格达虽然是穆斯林家庭背景,但他始终包容妻子的文化和习惯。
滨姐说:“他是对的人,咱们两个能一起走下去,靠的是互相踏实。
”
如今,她不仅经营着自己的事业,还会抽空接待远到而来的中国同胞,把自己的创业经验分享给大家。
在她看来,日子没有白过,每一步都值得被珍惜。
滨姐的故事就像一幅画,从普通到丰富,从局限到宽广。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怎样踢你一脚,只要你愿意往前迈,总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位置站稳。
或许我们没法复制她的经历,但那股“咬紧牙关”的劲儿却弥足珍贵。
下一次,当你觉得生活难以继续时,或许可以想想滨姐的故事。
苦尽,总能有甘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