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宁首次发现!仅有9棵是极危物种,网友老家很多当野草清了

万象硬核 2025-04-15 13:38:06

前言

2024年4月,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山林间,有人发现了一种开着的金黄色花朵的植物,它的叶柄非常修长,很是漂亮。

很快消息就传到了一些专家的耳朵里面,经过鉴定之后他们发现这种开着黄花的植物竟然是国家1级保护植物。

而这次是浙江景宁第一次发现这种植物,之前在浙江省其他地方这种植物还出现过一次,所以这是它们第二次在浙江省被发现。

不过这次它们的种群数量依然非常少,只有9棵组成的一个种群,可以说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覆灭的风险。

放眼全国范围内看,它也就分布在江西、湖南和安徽的一些省份,其他地方都不怎么会有。

但就是这样稀少的生物,有些网友在看到报道之后表示老家有很多,小的时候还经常把它们当成杂草清除。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珍贵的稀有植物

这种非常稀有的植物叫做大黄花虾脊兰,它属兰科常绿草本,植株通常较为低矮,假鳞茎小巧玲珑,紧紧地贴附在地面上。

这些假鳞茎虽然不大,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上面着生着2-3枚叶片和5-7枚鞘。

它的叶子宽大而舒展,呈宽椭圆形,长度可达45-60厘米,这么硕大的叶片在兰科植物中较为少见。

而且它的叶片质地厚实,表面光滑,颜色翠绿欲滴,犹如一块块温润的碧玉。

叶片的先端具短尖,基部逐渐收狭为较长的柄,叶柄修长而坚韧,支撑着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宛如一根纤细的玉柱,亭亭玉立,高度可达 40-50厘米。

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它的唇瓣,这是大黄花虾脊兰最为独特的部分。

大黄花虾脊兰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近乎严苛,仿佛是一位挑剔的“隐居者”,只选择在特定的环境中栖息繁衍。

它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生长在海拔1200米至1500米的山地林下。

这里的气候相对凉爽,空气湿度较高,为大黄花虾脊兰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在光照方面,它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不耐高温,也不耐干旱,适宜在弱光的环境中生长。

大黄花虾脊兰对土壤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叶土或泥炭苔藓土。

这种土壤富含腐殖质,能够为其根系提供丰富的养分,同时良好的排水性能又能避免根系因积水而腐烂。

在自然环境中,其生长的土壤往往是经过多年落叶堆积、腐烂分解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大黄花虾脊兰为有性生殖,自交亲和,但需要外力帮助才能完成授粉。

其有效传粉昆虫为木蜂属的黄胸木蜂、中华绒木蜂和赤足木蜂等。

然而,它没有花蜜,采用“普遍的食物欺骗”或“没有奖励花模型的食物欺骗”策略来吸引传粉者。

传粉木蜂在寻找花蜜的过程中,会被大黄花虾脊兰鲜艳的花色和独特的花形所吸引,当木蜂在花朵间穿梭时,就无意间完成了传粉工作。

但这种传粉方式的效率相对较低,加上适宜的传粉昆虫数量有限,进一步影响了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成功率。

此外,大黄花虾脊兰也常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在长江以南地区,块茎分生通常于9-10月秋季进行,此时气温逐渐降低,雨水相对充足,有利于块茎的生长和发育。

而北方地区的气候比较冷,所以适宜在3-4月春季进行,此时大地回暖,土壤温度逐渐升高,为块茎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世界范围内,大黄花虾脊兰分布于中国、韩国以及日本等东亚地区。

然而,其分布范围极为有限,宛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星,稀少而又珍贵,彼此之间相互隔离,使得大黄花虾脊兰的种群难以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

所以大黄花虾脊兰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2013 年,它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濒危级别为“极危”,这说明它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集中,很容易彻底消失。

同年,它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严格限制其国际贸易,以防止因商业利益导致的过度采挖。

2021 年,大黄花虾脊兰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一级保护植物,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

目前,大黄花虾脊兰的野生个体数目极少,全球存在点记录仅有 33 个。

由于其野外自然结果率实在是太低了,加上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等因素的影响,大黄花虾脊兰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被称为植物界的“金丝猴”。

而至于有些网友说的小时候见过的那些都被当成野草清理掉了,大概率是因为它们只是一些长相非常类似的植物,根本就不是同一种。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黄花虾脊兰这一极危物种一定能够摆脱濒危的困境,在大自然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它们将继续在山林间绽放出金黄的花朵,宛如金色的鸽子翩翩起舞,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增添一抹独特而珍贵的色彩。

参考:

丽水日报《景宁首次发现大黄花虾脊兰》2024-4-19

0 阅读:0

万象硬核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