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后,斯大林先后6次发电报请求中共派兵支援,主席:无能为力

邦丝随心养护 2025-04-01 04:32:20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德国撕毁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约550万人的大军,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依靠着他们的“钢铁洪流”,即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中优势,迅速突破了苏联的边境防线,一度将战火烧到了莫斯科郊外。

时任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眼看着前线部队步步吃紧,他想起来东方的老朋友中国共产党,在1941年到1943年的两年时间内,斯大林连续向毛主席发送了六封电报求援。

为何当时国力强盛的苏联非要向我们求助呢?毛主席又为何多次拒绝了苏联的求援?

苏军的艰难处境

在战争爆发初期,局势对苏联非常的不利,德军凭借着他们的机械化部队在东欧平原上迅速推进,在占领了部分苏军领土的同时,还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目标是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攻克列宁格勒。

战争打响后,该集团军群迅速突破了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防线。德军装甲部队快速穿插,分割包围苏联军队。

在短短几周内,他们就占领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大片区域,并于7月中旬逼近列宁格勒。到9月,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切断了这座城市与外界的陆上联系,使列宁格勒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率领,这是德军进攻的核心力量,负责直捣苏联首都莫斯科。

战争初期,中央集团军群进展神速,其麾下的装甲集群在广阔的战线上撕开苏联防线。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快速突进,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地区分别围歼了大量苏联军队。

到了7月中旬,中央集团军群已深入苏联腹地数百公里,距离莫斯科仅一步之遥,对苏联的心脏地带构成了直接威胁。

南方集团军群由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主要任务是夺取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丰富资源。

该集团军群在进攻初期同样取得了重大进展,德军先在边境地区重创苏联西南方面军,随后向乌克兰首府基辅推进。

经过激烈战斗,德军于9月完成了对基辅的合围,俘虏了大量苏军,占领了乌克兰的大片土地,为进一步向高加索地区进军创造了条件。

当时由于苏联刚进行了大清洗运动不久,许多有经验的高级苏军将领都遭到了迫害,这对军队的指挥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加上在战争爆发初期,苏军在兵力部署上较为分散,且许多部队缺乏足够的训练和装备。面对德军精心策划的闪电战,苏军在武器装备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下风。

面对目前的严峻现状,斯大林作为当时苏联方面的最高领导人必须要做出应对,他在做出战略调整以应对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向远在东方的朋友毛泽东发出了求救信。

向中共求援

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后,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急需集中力量应对欧洲战场的德军。

当时的日本在远东地区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日军趁机北上偷袭苏联的话,苏联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处境。

不过自七七事变爆发以来,日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在了中国战场,对此斯大林向毛主席发出了电报,希望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华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尽可能多地牵制侵华日军,防止日军抽调兵力北上进攻苏联。

斯大林除了希望中共在华北发动军事行动外,当时他甚至还多次提出了让中共出兵苏联的想法。但是都被毛主席一一回绝了。

虽说中共一直坚定地站在反法西斯阵营一边,愿意尽最大努力支持国际反法西斯斗争。

但从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难以完全按照苏方要求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更没有什么能力出兵援助苏联,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在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新四军加起来总兵力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不过几十万,他们不仅要在广阔的华北地区坚持抗日斗争,还要应对日军频繁的“扫荡”以及国民党右翼反动派时常挑起的军事摩擦,难以抽出大量兵力去执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支援苏联。

况且我们当时的装备也非常简陋,枪支弹药大多靠缴获敌人以及有限的自制,质量参差不齐且数量严重不足。

这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和德军相比差距巨大。把这些兵力派到以“钢铁洪流”而著称的德军面前,无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除了兵力、武器质量残次不齐以外,当时国内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也同样不允许我们派兵援助苏联。

当时日军所奉行的主要战略方针就是对国民党以诱降为主,而对共产党则主要采取严厉打击战略,他们明白我们共产党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投降的。

所以日寇常常对各个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展开频繁的大规模“扫荡”。采用“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等战术,企图围歼中共军队主力。

敌人还通过“蚕食”政策,逐步压缩根据地范围,增设据点、碉堡,修建封锁沟、墙,将根据地分割成零碎小块,使中共军队活动空间受限,让我们时刻处于应对日军进攻的紧张状态,根本难以抽调兵力远行援助苏联。

国民党顽固派则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还不断制造军事摩擦,挑起事端,如皖南事变,给新四军造成重大损失。中共军队不得不时刻防备国民党军的进攻,分散了大量军事力量,无法集中精力和兵力援助苏联。

所以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面对斯大林发出的六次求援电报,毛主席才会选择一一回绝。

参考资料:《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德战争》新浪网

《陕甘宁边区的反摩擦斗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