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的结束让国军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当时的形势看起来非常复杂,但其实机会就在眼前,只是蒋介石没能看清楚这个转机,而是继续走向了更糟糕的结局。
王耀武在济南的处境其实并不算太差,手里握着三个整编师这样的精锐部队,按照常理来说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兵团,但是当时的派系斗争让这个想法变得非常困难。
要是王耀武能够把济南的部队带到徐州,加上原本就在那里的74军和100军,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绝对能让共军头疼,因为这些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在当时的形势下,王耀武其实完全有资格担任徐州剿总司令官,毕竟他的资历够老,威望也不差,关键是这个人懂得和其他将领打交道。
那个时候的刘峙在徐州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如果让王耀武接手,整个战局说不定会有很大改观,至少不会像后来那样把好牌打得稀烂。
区寿年兵团被打垮之后,黄百韬突然成了粤军里最能打的将领,这个变化来得有点突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如果能把25军、63军和64军这些部队都交给黄百韬指挥,再加上一些中央军的配合,说不定能组建出一支相当厉害的混合部队。
当时的4军虽然是粤军的老底子,但是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不过要是能和28军这样的中央军搭配在一起,或许能激发出新的战斗力。
这种半中央军化的做法其实挺有意思的,既能让杂牌军感觉到重视,又能借助中央军的战斗力,可惜当时没人想到这一步。
川军在抗战的时候打得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孙元良的41军和47军,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一直都很稳定。
如果能把杨干才的20军和王俊泽的44军都编到一起,再加上于锦源的72军,这支以川军为主的部队说不定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川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内部凝聚力强,大家都是老乡,打起仗来也更有默契,只可惜后来被拆散了使用,完全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
这种地方军阀的部队虽然看起来不够正规,但是实际作战能力并不差,关键是要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平台和机会。
东北的形势其实已经很危急了,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据点被围得死死的,如果不赶紧想办法,这些部队迟早要完蛋。
杜聿明如果能带着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北上支援,情况可能会好很多,毕竟这些都是能打仗的将领,手下也都是精锐。
光靠东北的郑洞国和廖耀湘显然是不够的,但如果有外援部队的配合,至少能把沈阳和锦州的部队救出来,这样就能保住相当一部分实力。
救援长春确实很难,但是只要能把锦州和沈阳的部队带出来,就等于保住了将近50万大军,这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