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军力,对中央红军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而面对国军的来势汹汹,当时作为领导的王明等人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不得不转移阵地,开启长征。
经过两年、八省、两万里行程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险。
我们熟悉的红二、红六方面军,都在这一段漫长艰险的旅途中历经生死考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也留下了许多英勇佳话。
然而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作用巨大,存在却极其隐秘。不仅普通人不了解,连他们的战友,可能也不清楚。
也正是他们,为红军的长征之路上了一层“保险栓”,让大部队一次次绝处逢生。
成功到达陕北之后,毛主席盛赞他们是“长征路上的灯笼”。
这就是神秘的“中央二局”,曾经瞒天过海冒充蒋介石越级指挥国军的中共情报部门。
情报工作对于一场战争来说至关重要。
谁掌握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谁就能夺取战场的主动权。抗战时期主要的通讯手段便是无线电通信,不管是探查敌情、战场调度还是进行地下工作都离不开它。
尽管几位领导人很早就意识到了无线电通信对于作战的重要性,可直到1930年,红军一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台,相关人才储备也十分薄弱。
1930 年 12 月底,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缴获了半部无线电台,还俘虏了对方十多位无线电通信人员。
也是从这半部电台开始,红军开始了对敌无线电侦察工作。
次年,朱德、毛泽东下令成立无线电培训班,培养自己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后来军委二局“破译三杰”之一的邹毕兆也是这个培训班的学员。
1932年初,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缴获了大量敌人的装备, 包括多部无线电台。中央军委决定将情报科升级,从通信部门分离出来,成立情报局。
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各局的排序中,情报局排在第二位,因此又被称为“军委二局”。
军委二局正式成立后参与的第一次战役却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顺利。
1932年2月,由彭德怀担任指挥,红军向当时国民党治下的赣州城发动攻坚战。这就是著名的赣州战役。
这场红军主动发起的围城战一共打了33天,最后以失败告终。
赣州战役的失利给了红军不小的打击,各方总结下来,失利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侦察不严,信息不足。
面对战场失利,中央军委没有过分苛责当时负责情报工作的军委二局。
然而,有一个人却记住了这次血的教训,并开始思考及时准确的情报对红军作战的极端重要性,他就是军委二局局长——曾希圣。
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曾希圣,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兴宁县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16岁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7年,面对蒋介石发动的白色恐怖,曾希圣毫不畏惧,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冬,曾希圣在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下前往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侦察科长。
也是在此期间,他利用报纸上信息,结合所获情报分析敌军动态,曾获取了国民党将要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信息,让中央红军早有准备,成功突围。
次年,曾希圣抵达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受到了热烈欢迎。中央军委对曾希圣这样的情报人才格外看重,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了红军总参谋部情报科科长。
当时的红军情报科虽然可以截获敌军的无线密电,但是却无法破译,密电截获之后只能干瞪眼。
曾希圣上任后,随即向上级请示成立了电文破译小组。小组成立后,曾希圣就组织成员,抄收大量国民党电台密电,然后对于这些密电进行统一的登基、编号、归类分析,以此来找出这些电报之间存在的活动规律。
在电文破译小组夜以继日的努力之下,成功破译了国民党的密码本“展密”,截获了大量情报。
1932年军委二局成立,上级指派曾希圣出任局长。
然而,赣州战役的失利让曾希圣夜不能寐。
他苦思冥想,究竟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情报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两大难题。
“军用密码电报是可以猜译的。”
他想起在山东结识的一名报务员对自己说过的话,这给了曾希圣灵感。
1932年8月,曾希圣从缴获的两大箱电文中查阅到国民党第9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发给所部的一份密电,已译出30多个字。
曾希圣即刻让侦察电台抄收孙连仲与所部来往的电报,并与二局的同志们一起,凭借已经知道密码作为基础,通过反复猜译,终于把敌人的这份密电全部译出来了。并经过部队对敌情的核对,证实所译是正确的。
此后,在曾希圣的带领下,军委二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侦听能力不断加强,多次截获并准确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对于中央红军的反“围剿”工作贡献巨大。
到长征前夕,电台侦察已达到了得心应手的高峰阶段。
主要方向的抄报率经常保持在100%,译通率经常达到“来一个通一个”,在许多关键时刻,创造了不少“边抄边通”的奇迹。
这其中当然也离不开身为局长的曾希圣的努力,也难怪周恩来称他是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
中央军委的首长们都十分了解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也非常支持曾希圣和军委二局的工作。
作为红三军团团长的彭德怀甚至不惜忍痛割爱,接连调派了两位团内极为出色的年轻人到军委二局,帮助他们攻克技术难关。
这两位年轻人分别叫做曹祥仁和邹毕兆,后来,他们和曾希圣一起被人们称为“破译三杰”。
1933 年 2 月,曹祥仁和邹毕兆破译蒋介石第一个特别本密码,及时配合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破译三杰与军委二局的同志们一起,破获了敌军几百份密电,然而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下,一切都于事无补。
无数将士壮烈牺牲,红军主力被迫转移阵地,开启长征。
面对占据了空中侦察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红军只能通过破获对方无线电报的方式,了解敌人的部署情况,从而摆脱追捕。
如何不间断对敌侦察随时掌握其动态,又不耽误行军,成了曾希圣和二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思考过后,曾希圣将人员和器材一分为二,交替前行。
一队人员先随大部队行军,另一队留在原地监听破译。到了约定时间,前一队停止行军打开电台工作,后一队则收拾行装赶上大部队。
就这样轮流值班,保证24小时监听,随时掌握敌情,为部队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
漫漫长征路,前有山路艰难,后有追兵如虎。
不眠不休地进行监听破译工作,加上行军路上艰苦跋涉,让曾希圣和二局的同志们身心俱疲。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破译了大量有价值的密电,成了红军长征路上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帮助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
1934年11月底,红军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
然而,经此一役,中央红军死伤惨重,原本8万人仅剩3万人。
渡过湘江后,军委二局侦破国民党密电,得知蒋介石已经在湘西一带布下重兵,等红军一到便来个瓮中捉鳖。
毛泽东决定改变行军路线,进入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避开伏击,而博古李德却坚持要北上会合。
1934年12 月 11 日深夜,二局破译了敌第一兵团总指挥湘军刘建绪的密电,得悉其正在进行战略部署企图阻截红军。
12日,应毛泽东要求,中共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
二局送来的精确情报让周恩来、朱德等更加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决策,博古李德孤立无援,同意了毛泽东西进贵州攻占遵义的主张,避免了一场无意义的牺牲。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提供了关键情报的军委二局对此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冒充蒋介石指挥国军1935年3月,红军主力部队在红九军团掩护下突破敌人鸭溪、枫香之间的封锁线,向南
疾进。
3月30日,红军主力向南直插,开始于金沙县安底镇附近秘密南渡乌江。
然而,就在到达当日,二局截获国民党军的密电:周浑元、吴奇伟部队正由茅台地区向金沙方向前进,距红军只有30公里的路程,一天就能赶到。
而红军要安全渡江,至少需要3天时间。
由此形势发展下去,很可能会重演湘江战役那样的惨剧。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曾希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假蒋介石之电调开周浑元、吴奇伟两纵队主力”。
此计一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皆是赞叹不已,认为这个法子完全可行。
由于长期破译工作,二局对于国民党军的口令密码和电文格式烂熟于心,完全有能力冒充正在贵阳的蒋介石给周浑元、吴奇伟发电,命令他们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从而将敌这两部主力调开。
果然,假电报发出后,周、吴二人不疑有他,率领大部队按照电报要求进行转移。
红军由此争取了3天时间,渡过乌江,避免了一场不利的血战。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毛泽东等决定向云南进军,并顺利渡过金沙江。
自此,红军跳出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尚未完成的包围圈,把几十万敌军甩在身后。
四渡赤水和北渡金沙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精彩的战役行动。
此次行动中,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充分发挥了运动战特点,实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不足 3 万人的部队与敌 40 万重兵周旋,成功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它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被誉为是毛泽东在战争舞台上的“得意之笔”。
这个战役行动中,曾希圣和他所领导的二局所发挥了重大作用,被毛主席高度评价为“长征路上的灯笼”。
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军委二局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暴露在世人眼前。
我们从一份份文件和经历者的言语中了解了他们曾经的艰辛不易,也感慨他们的伟大坚韧。
2009年,军委二局旧址宣布进行维修,2010年5月6日举行落成典礼。
如今的中央军委二局旧址已经成了有名的红色旅游亮点,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幸福来之不易。
来自:中共最“神秘”的军委二局 《党史博览》2007年第8期
长征路上的“灯笼”——红军的军事情报部门中革军委二局 《内幕秘闻》 2019年第9期
曾希圣和他领导的军委二局 《世纪风采》 2018-6
尘封七十年的红军破译英雄邹毕兆 《人物长廊》2017-07
曾希圣 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 《世纪风采》 2024年第3期总第3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