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七十多岁的刘老太来到门诊,两年多的“面肌痉挛”频繁发作,并日渐加重,让刘老太烦恼不已,周边的医院都已经看过,中药针灸等各种保守治疗方法也尝试过,但是效果却并不十分明显,想要接受手术治疗,却又十分担心手术的副作用,进退两难,这可愁坏了老太太和孝顺的孩子们。

面肌痉挛不好治。
犯愁的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接诊的医生们,就目前而言,面肌痉挛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都算的上是疑难杂证,面对老太太的病苦,该如何应对呢?笔者采用的是针药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方法一,针刀治疗。通过跟患者的细致交流,笔者发现老太太有一种特殊的症状表现,就是经常感到病变同侧枕后侧颈2/3椎旁部位的酸痛不适,每次面肌痉挛发作时,通过按压相应部位,常常可以使面肌痉挛发作症状有所减轻。进一步查体发现,患者右侧上下项线之间枕后小肌群附着点及颈2/3椎体右侧关节突关节处压痛明显。有部分学者认为,面肌痉挛的发作与椎基底动脉的供血障碍有着直接关系。面神经在完成其功能活动的过程中,所耗费的能量需要靠充足的血液循环供应, 供应面神经的血液循环障碍,就会造成相应的功能异常。颈椎的椎体错位或位移,椎周及枕后肌群的痉挛、瘢痕、挛缩,既会直接刺激椎基底动脉,也会牵拉椎体前缘的交感神经链,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其支配的血管痉挛或收缩,从而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基于上述病因病理基础, 通过小针刀松解枕后及椎周病变肌群的痉挛、瘢痕、粘连等,术后手法整理复位颈椎小关节,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至正常,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血管痉挛得到松弛,血液循环恢复正常,面肌痉挛发作就会得到改善。
方法二,吊针治疗。这里所说的“吊针治疗”可并不是老百姓所常说的“打吊瓶输液”,而是指一种特殊的针灸治疗方法。早在十几年前,笔者跟诊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登部教授时,就经常见到张教授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治疗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最常见的痉挛肌肉就是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以及部分表情肌。选择痉挛严重的部位或相近穴位点,以两三根短毫针并头浅刺,深度仅达皮下,针体呈吊坠状,故称为“吊针”。在使用“吊针疗法”的同时,也同时配合其他穴位的针刺治疗,如:百会、风池、腹四门、足三里、太溪、肝俞、肾俞等,以培补元气,息风止痉。
方法三、中药治疗。在刘老太之前的治疗中,也曾经接受过中药治疗,但是效果不甚理想,此次就诊,笔者请老年病科郭刚恒主任会诊并开具了一张方子,但是方子开出,笔者却没有看明白,具体方药如下:忍冬藤60g 薏苡仁20g 防风10g 白芷15g 陈皮10g 皂角刺10g 浙贝母12g 赤芍15g 天花粉15g 伸筋草20g 珍珠透骨草20g。电话请教郭主任,郭主任给出的解释是,方子是在仙方活命饮的基础上加减的。仙方活命饮是外科“消法”的代表方剂,被前人称之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由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尾,陈皮,生甘草,赤芍,天花粉,贝母,乳香,没药,穿山甲,皂角刺十三味药组成,六版《方剂学》认为,本方用于治疗痈疡肿毒初起,属于阳证者。那郭主任为何会选用此方为底方治疗面肌痉挛呢?笔者试着揣摩分析如下:
面肌痉挛,中医学称之为“面风”、“胞轮振跳”、“眼睑瞤动”、“风动虫行”等。《内经·至真要大论》中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心主血,脾主肉,肝主筋,肺主皮毛,心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血不养肝,筋失所养;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肺卫不固,风寒之邪外袭,留恋不去,外风引动内风,两风相合,以上因素皆可诱发面肌颤动抽搐之证。
患者为老年女性,平素体弱,其气血亏虚,不能荣养经络,风邪入中则上扰经络,客于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脉,风邪郁而化热,正邪交争,经络不利、营卫不和,而致面肌痉挛频频发作。取本方疏风清热之意,配合伸筋草、透骨草、薏米等舒筋散结、除湿清郁、和解表里,使风邪得解,筋脉得舒。
通过上述20多天的综合治疗,刘老太的面肌痉挛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是威海市中医院针灸八科全科医生宋国政,“中医为主,西为我用”的全科思维,是我们科室的专业理念,“各类针具、手法、中药、艾灸、理疗相结合,身心一体化”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是我们的主要治疗手段,“急慢性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痛风、脊柱源性疾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面瘫、三叉神经痛、关节积液、足跟痛、腱鞘炎、网球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是我们针灸八科的重点十六大病种,“以疗效为先,与中医同行”,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