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之际,绿林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成功杀进了长安城中。彼时,王莽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率领着他所剩不多的那些支持者,仓皇退至长安城内的渐台一带,妄图在此处进行最后的负隅顽抗。
然而到了最后,起义军终究还是将王莽身边仅存的守卫全部消灭掉了,随后一路杀进了渐台之中。就在那一片混乱的局面之下,王莽他自己也未能逃脱厄运,被众人用乱刀给砍死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彼时局面混乱至极,王莽遭杀身之祸时,竟无人发觉他已然离世。直至后来,起义军里的一位中层将领偶然发现了王莽的配饰,这才惊觉王莽已死,进而寻得了王莽的尸体。
最终,起义军将领公宾把王莽的头颅割下,拿去向上级邀功请赏。而王莽的这颗头颅随后还被后继统治者制成标本,收藏了长达上百年之久,直至西晋时期,才毁于一场大火。与此同时,王莽的尸身遭到数十个起义军士兵哄抢,最终被乱刃分割成数块。
这便是王莽最后的下场。
王莽堪称历史上最富争议的改革者,在后世,围绕他的争议始终未曾平息。不管怎样去评判,王莽在篡位之后,实实在在地做了十五年新朝的皇帝,这是不容置疑的史实。
身为皇帝的王莽,最终为何落得个极为凄惨的下场呢?在历史长河中,亡国之君并非仅有一两个,可为何偏偏就只有王莽的头颅,会得到这样特殊的“待遇”呢?这着实令人费解。
王莽的死,得从当年他改革失败那时候讲起。当年,王莽所推行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这一失败,就如同埋下了诸多隐患的种子,也由此开启了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脉络,进而一步步牵扯到了王莽最终的结局,也就是他的死亡。
在王莽实现篡位之举后,其所为主要聚焦于一件事,那便是推行改革。这与历史上诸多昏君或者篡位的权臣行径全然不同。王莽之所以篡位,实则仅有一个目的,即开展改革。他内心的理想并非是坐上皇位去掌控无边权力,亦非贪图荣华富贵,而是期望能够化解当时极为尖锐的土地兼并这一难题。
因此,在王莽篡位之后,便迅速地推出了诸多改革举措。
只可惜,王莽所推行的改革实在过于理想化了,完全脱离了实际状况,同时也未曾考量到当时生产力所存在的种种限制。如此一来,最终由他主持开展的这场改革,终究演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于是乎,在王莽当政之时,历史上呈现出极为奇特的一番景象:就在他谋朝篡位之际,差不多整个汉朝范围内,所有的老百姓皆认为王莽宛如圣人一般。这是因为王莽自身的品格着实优良,并且其在宣传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也做得极为到位。
然而,当他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并且影响逐渐波及到中下层群体之时,全体老百姓都纷纷对其加以责骂。毕竟王莽改革的失败,使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市面上粮食价格疯狂上涨,加之货币改革的失利,老百姓手中那为数不多的钱也一下子贬值了,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大约在王莽登基七八年后,各地陆续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开来。像之后能够横扫天下的绿林军以及赤眉军,便是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举起义旗进行起义活动了。
然而在那之后,待这些起义纷纷爆发,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当中,那些农民起义军却未能实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情况。其对于王莽政权所构成的威胁,始终处于能够被控制的范围之内。哪怕是彼时最为强大的绿林军以及赤眉军,其总共的人数也不过仅有几万人罢了,距离真正做到席卷天下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呢。
其实,起义军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进而对王莽政权的整体统治形成威胁,是从公元22年才开始的。
这一年,不少处于中下层的地主阶层纷纷开始陆续起兵参与到战事当中。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日后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了。就在这同一时期,刘秀与其兄长刘縯,把家中所有的家产全部变卖,然后就在家乡拉起了队伍起兵了。
刘縯与刘秀兄弟的起兵并非个例哦。就在那一年,多地的地主阶层纷纷举兵造反啦。要知道,此前单纯底层百姓的起义,对王莽政权而言,其威胁尚在能够把控的范围之中。然而,随着这些中下层地主也开始起兵,王莽便全然丧失了对全国的掌控权。
地主与普通老百姓是存在差异的,他们手头拥有土地、粮食以及钱财等资源。并且,在地方上他们极具影响力,凭借这些优势,能够轻松地召集起数量众多的军队。
在获取到这些资源以后,他们于起兵前夕,便能够完成充分的筹备工作。正因如此,待起兵行动开启,其麾下的军队已然脱胎换骨,绝非以往那种一盘散沙般的乌合之众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精锐之师。
由此可见,当刘縯、刘秀这类处于中下层的地主投身到起兵参战的行动之中后,新朝末年的这场起义方才得以迅猛发展、不断壮大起来,并且真正开启了席卷天下的态势。
随后,王莽派遣了新朝的主力部队前往实施镇压行动。要知道,彼时规模最为庞大的起义军主要就是绿林军以及赤眉军这两支队伍。基于此,王莽便兵分两路,分别派出两支主力军队,目的就是去镇压绿林军和赤眉军这两支起义军。
最终,在成昌之战里,赤眉军成功将王莽麾下十几万的精锐部队给消灭掉了。而在昆阳之战当中,绿林军更是厉害,一举消灭了王莽麾下多达四十多万的主力军队。
打完这两场仗,王莽集团一下子就被掏空了!由此也能明显看出,王莽着实不懂得如何用兵呢。在镇压农民起义期间,他居然真的把所有兵力都派出去了,压根就没留下什么预备军队,这决策实在是太失当了。
于是,在这两场仗结束之后,整个新朝便立刻陷入了失控的局面。由于军队不复存在,王莽顷刻间就丧失了对地方的掌控权,各地的地方官员接连宣布独立。与此同时,绿林、赤眉这两大起义军,也已然开始朝着王莽统治的核心区域径直杀去。
在这之中,赤眉军作战的区域大多集中在山东一带,由此其主要是在山东、河北以及江苏等地方进行扩张。而绿林军呢,它距离王莽统治的核心区域更近。在昆阳之战结束后,绿林军便兵分两路行动,其中一路径直杀奔洛阳,很轻松地就将洛阳占据了;另一路朝着武关方向进发,直接杀往关中,冲向长安。
在王莽真正走向败亡之前,上述这些内容便构成了其所处的大致历史背景情况。也就是说,在那特定的时期,前面所提及的种种方面综合起来,就是王莽即将面临彻底败亡之时所依托的、大致上的历史大环境状况了。
接下来,绿林起义军的兵锋径直指向了武关,至此,王莽集团已然来到了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真真正正到了存亡与否的关键时刻。
武关乃是通往关中地区的一处重要关隘,其防守力量向来颇为强劲。即便处于和平时期,此地也曾屯驻众多军队。反观起义军,由于起兵时日尚短,大型攻城武器十分匮乏。如此一来,倘若王莽集团能够充分发挥武关的地理优势来抵御起义军,这也并非是做不到的事。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彼时中原的大部分地方,已然摆脱了王莽的掌控。不过,关中地区还有洛阳周遭,大体上依旧处在王莽的管制之下。而恰恰就是这块地盘,正是当时整个中原最为关键的区域,可谓是既不缺钱财,人力方面也是十分充足的。
倘若王莽能妥善利用所具备的这一优势,那在极短时间里快速组建起一支崭新的军队并非难事。接下来要是王莽擅长征战,他自身实则是有再度平定天下的可能的。要知道,就当时新莽政权的实力状况而言,相较于几百年后的西魏或者北周,可是要强出许多的。
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王莽他自己,恰恰是不擅长打仗这件事的。也就是说,在打仗这方面,王莽着实没有什么能力可言,这一点恰恰就是整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所在。
于是在此之后,历史的长河中便呈现出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
在得知起义军已然朝着武关进发之时,王莽也清楚察觉到了武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于是乎,紧接着王莽便派遣了一位名叫宋纲的将军,并且让其带领着九位将领,再加上数万负责京城卫戍的军队,赶赴武关去进行相关的布防工作。
就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王莽好歹是多了些心眼儿。他担心那几位将军会消极怠工,在抵抗时不卖力,于是特意将这几位将军的家属扣押下来,把他们的家属当作人质。这般做法,虽说算不上光明磊落,可也算是常见的手段了。
然而就在同一时刻,王莽所进行的另外一项举措,实在是太过离谱了。
在即将出发之际,数位将军寻到王莽,恳请获批一批经费,以便发放给手下的士兵们。要知道,此乃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想让士兵们奋力拼杀、不顾生死地作战,那自然得先把钱给足了才行。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在这个时候,王莽居然拒绝了相关要求!他压根儿就没往下拨任何经费,仅仅给每位将军发了四千钱便了事,这一做法实在是让众人始料未及。
这操作,简直就跟闹着玩儿似的,一点都不严肃、不正规呢,让人看了就觉得太过随意,仿佛就是在随意敷衍,没个正形儿,真的是给人一种很不靠谱的感觉呐。
王莽拿出的这四千钱,给了还不如不给呢,简直就如同当面给人难堪一般!身为将军,哪里会缺那区区四千钱?关键是底下那些士兵,都已经到了如此关键的时刻,钱都不给够,人家又怎会心甘情愿为其拼命效力呢?
况且,彼时的王莽并非囊中羞涩!他与后来的崇祯皇帝情形迥异,崇祯那是确实手头没钱,可王莽在当时是有钱的。据说后来起义军攻进长安之后,于京城之内竟寻得了几十万斤黄金呢,要知道,可不是几十万两,实实在在是几十万斤的量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唯有这般感慨了,那就是王莽恐怕真的是那种即便舍弃性命,也绝不舍弃钱财的人。
一支军队连基本的供给都没能满足,就被派往前线作战,其结局不言而喻。不久后,武关的守城都尉便举城投降,负责带队支援的宋纲也惨遭杀害。其余诸位将军,有人不堪受辱选择自杀,有人则临阵脱逃。另有几位勉强收拢残兵,欲图重振旗鼓再战一番,可起义军一到,底下的士兵就纷纷投降了。
就这样,起义军几乎未耗费多少气力,便顺利地攻破了武关,而后径直杀进了关中地区。
武关被突破后,直至抵达长安之前,王莽集团再没多少屏障可依了。获悉武关告破,王莽这才着了急。可要命的是,此前派往武关的那支军队,已然是京城内所剩的最后兵力啦。如此一来,此刻的长安,实际上已然沦为一座空城咯。
到最后实在没辙了,王莽只得学着秦二世的做法,将长安城监狱内的所有犯人都给释放了出来,由此组建起了一支囚徒组成的大军。可没想到的是,这支大军刚踏出长安城,立马就发生了哗变。他们不但不去抵抗起义军,竟然还跑去把王莽家的祖坟给刨了。
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一日那一天,起义军展开了强有力的攻势,最终成功地攻破了长安的宣平门,随后如潮水般地杀进了长安城之中。
在这之后的三日时间里,起义军与王莽身旁所剩的最后那支亲卫队,正式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对决。双方在街巷之间你来我往,战斗进行得十分胶着,场面紧张且残酷,这场巷战也成为了双方冲突的关键之战。
史书记载,起义军攻入皇宫当日,王莽身着一袭天青色衣服。他一只手紧握着传国玉玺,另一只手拿着从上古虞舜帝那儿传下来的匕首,同时还不停地摆弄着测算天命的罗盘。并且,其嘴里也一直在念叨着:老天爷既然让我治理天下,怎会闹成如今这般田地呢?
兴许,直至生命终结的那一刻,王莽都未能想通,自己究竟是在何处出了差错。
就这样,历经数天的激烈厮杀后,王莽最终带队撤到了未央宫内的渐台之上。传闻这渐台位于皇宫的太液池里,足有二十余丈高,地势使其易守难攻。当撤至渐台时,王莽身旁尚有上千人,由其堂弟王邑负责统领,承担起了最后保护王莽的职责。
那位身处新朝的大司空,曾经可是手握多达四十二万的大军啊,然而即便如此,在面对刘秀麾下区区三千精锐的时候,依旧是吃了败仗。可现如今呢,他手下仅仅就剩下一千人了,反倒变得勇敢起来,居然开始和起义军拼上性命展开作战了。
从客观角度来讲,新莽政权里不少高层存在才不配位的情况,不过其个人品德还算过得去。就拿王邑来说,他始终奋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坚决不投降,称得上是一位忠臣。但遗憾的是,这位忠臣着实不擅长打仗。正因如此,之前让他统领四十二万大军去打昆阳之战,结果输得极为惨重。
最终,在经历了一场混乱的激战过后,渐台上那一千多人全部丧生,无一生还。这一千多人当中,包含了王莽身旁所剩无几的亲卫,同时也有着新莽政权高层里的那些王侯公卿。
接下来呢,由于这场乱战实在是打得太过激烈,众人杀红了眼。因而在战斗刚结束的那一瞬间,压根就没人察觉到王莽已经死了。众人仅仅晓得,渐台上有不少达官显贵,他们身着的衣物极为华贵,随后便纷纷涌上去抢夺这些人身边的财物。
后来,起义军里有个校尉叫公宾。他察觉到战士们所拿之物不太对劲,那些东西分明该是顶级公卿才有的。其中有个叫杜吴的士兵,拿着的竟是唯有皇帝能用的物件。杜吴称,这些是他杀了一人后,从那人身上抢夺而来的,众人这才发觉情况不妙。
随后,公宾才领着一伙人来到了渐台这儿,又一次对那些尸体展开细致的翻找工作。
最终,众人成功找到了王莽,彼时的他已然被乱刀砍死。而在其身上,众人还发现了那极为重要的传国玉玺。
就这样,王莽在乱战之中丢掉了性命,而致使他死亡的,正是那名叫杜吴的普通起义军战士。王莽的一生就此终结,他的结局便是死于这名平凡却又在那一刻改变了历史轨迹的战士之手。
起义军寻获王莽的尸体后,先是将其头颅割下。待众人知晓这便是王莽时,便哄抢起他的尸体来,致使王莽遭乱刃分尸。至于被割下的王莽头颅,则被悬挂起来,以此昭示众人,王莽已然身死。
据传,在此之后,长安城内诸多百姓纷纷赶来,对着王莽的头颅又是击打,更有甚者,居然还做出了“切食其舌”这样极端的举动。
这便是王莽最终迎来的归宿。其一生历经诸多风云变幻,有着各种谋划与行动,可到了最后,一切都尘埃落定,他落得了这样的下场,而这,就是王莽最后的结局,所有的故事都在此画上了句号。
王莽的结局可谓凄惨至极且极不人道。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头颅竟被制成标本,先是被东汉皇帝收藏起来。东汉覆灭后,曹魏以及西晋的统治者又相继将其收藏。直至晋惠帝在位时,洛阳发生一场大火,王莽的头颅才在这场大火中被焚毁。
这结局实在是离谱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简直超乎想象,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它的离谱之处了,总之就是离谱得没边儿,完全超出了常理所能接受的范围,真的是太让人意想不到且深感诧异啦。
不过,站在后来统治者的立场去看,这样的结果实属正常。要知道王莽是通过篡夺手段获取的皇位,他的头颅无疑是一种谋反的象征。要是不对王莽施以极刑的话,之后的官员极有可能纷纷去效仿其篡权之举,如此一来,国家又怎能保持稳定呢?
王莽的离世,实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就此彻底画上了句号。从特定意义来讲,新朝难以被视作一个名副其实的朝代,它更像是西汉政权的余音,标志着西汉那段历史在经历了新朝这一阶段后,终于完全落下了帷幕。
西汉政权的结束其实有着不同阶段的标志,当年孺子婴将皇位禅让给王莽之时,这仅能视作西汉政权初步告终。而真正到王莽死去那一刻,才算是彻底宣告了西汉政权尾声阶段的彻底完结。
在此之后,历史便会迈向接下来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便是历史长河中赫赫有名的东汉时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