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七年,上海姑娘不知丈夫真实身份,却不料丈夫亲人住在中南海

一玫菲子子 2025-04-19 13:59:15

1950年那会儿,王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部管生产的部长,他从北京办完事回来,脸上挂着特别高兴的笑容。徐寄萍看到他这样,就好奇地问他,这次出去是不是碰到啥喜事儿了。

王勋脸颊一热,开口道:“我碰上我三兄长了。”

“哎,说的是你三哥吗?”徐寄萍一脸不解地问,“他在不在北京啊?”

王勋应了声,徐寄萍之前已从王勋那了解到他三哥的事情。那些年战乱不断,他们没能成行去探望。现在国家太平了,她便想着找个机会,带上孩子们一块儿去见见三哥。

王勋脸上露出了些许为难的神色,他跟徐寄萍说,其实他不是不愿意带他们去,只是去见三哥这事儿,可能会有点棘手。

徐寄萍感到纳闷,王勋慢慢解释道:“我三哥他住在国家领导人的地方,中南海。”

徐寄萍心里猛地一惊,她心里清楚,中南海那可是大人物住的地方,没想到王勋的三哥竟然就在那儿安家。

她以为老公是在逗她玩,但王勋认真地说:“你是不是忘了?我之前就跟你说过,我真名不叫王勋,我姓毛,全名是毛泽全。”

徐寄萍这时突然想到了这事儿,她住在中南海,而毛泽全的三哥也住这儿,答案好像明摆着,但她心里还是有点儿不敢相信。

对,毛泽全的三哥,其实就是咱们伟大的毛主席。

【为革命改名“王勋”】

毛泽全1909年来到这世上,比毛主席小了整整16岁。大概在1920年那会儿,毛泽全还在山上放着牛,是个地道的“小牛倌”。而这时候的毛主席,早已踏上了革命的征途,成了湖南地区小有名气的青年运动带头人。

毛泽全老听到周围的人在聊毛主席的事情,心里头对这位三哥是越来越佩服,也越来越想见见他,可就是一直没碰上机会。

1924年的时候,毛主席因为身体不太好,就回到韶山去养病了。这样一来,毛泽全才有了机会和他见面,好好聊聊。

那天,毛主席去毛泽全家,探望他的堂叔和堂婶,就是毛泽全的父母。结果,刚好碰上毛泽全从外头放牛回来。

听说他现在不上学,留在家里,毛主席很认真地告诉他:“以后要是有可能,还是得多学点文化知识,多认点字。”

毛泽全使劲地点了点头,那段时间,毛泽全一有空就往毛主席那儿跑,听他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还有革命该怎么走。

毛泽全年纪虽小,但心里已经有个念头,他盼着自己将来能像三哥那样,站出来对抗不公平的事,帮农民兄弟讨回公道。

毛泽全心里的这个念头,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变得越来越强烈。他积极参与了韶山地区的农民运动,后来,在1937年,他和几个兄弟一起,踏上了去延安的路,那里是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

他到了那儿,碰到了好久没见的三哥,得知他们也投身到了革命事业里,毛主席心里头真是挺高兴的。

这次他们几个过来,并非是为了找毛主席,就是简单地聚一聚,待上一会儿。

毛泽东叮嘱他们,得听组织的话,千万别借他的名头搞特权,毛泽全他们把这些话深深记在了脑海里。

离别那会儿,哥几个都互相叮嘱要好好保重,毛泽全压根儿没想过,这一分手竟然是十多年的光景。

跟毛主席道别后,毛泽就先去了学校念书。入党以后,他又进了中央党校进一步学习。等学完了,他就被派到了新四军那边工作。

一直以来,毛泽全都以踏实肯干著称,他从未利用与毛主席的亲属关系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然而,他的名字确实颇为“显眼”,以至于很多人一听就能联想到他与毛主席之间的紧密联系。

国民党趁机散布谣言,说毛主席“用人只凭关系”。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特别反感“走后门”和“搞特权”那一套。而他的弟弟毛泽全呢,虽然有这么个大人物哥哥,但他从来不拿这个当资本炫耀,反倒是比一般人都要谦逊朴实。

伙伴们跟他处得好,并不是因为他有啥特别身份,关键是这人做事踏实认真,由此可见,国民党说的那些话简直离谱得很。

但舆论这事儿也不能撒手不管,袁国华就去找了毛泽全,先稳住他的情绪,然后建议他改个名字试试。

毛泽全琢磨了一会儿,决定把自己的名字换成“王勋”。打那以后,“王勋”这个名字就伴了他好几年。

【时隔多年 兄弟重逢】

毛泽全干事能力强,特别是后勤这块儿,他特别拿手,因此他一路晋升,最后当上了旅和纵队的供给部长。

当时新四军的首领陈毅,也看中了毛泽全这个有能力的人。

不过那时候,毛泽全已经换了名字,而且他也没跟陈毅说过自己和毛主席的关系,因此陈毅对毛泽全的真实底细并不清楚。

不只是陈毅,就连毛泽东的妻子徐寄萍,也被隐瞒了足足七年时间。

徐寄萍是上海人,1942年那会儿,她碰到了毛泽全,那时候毛泽全是新四军苏中二区的供给部部长。

那时候,徐寄萍在供给部管账,他们俩因为工作老得打交道,时间一长,俩人就有了感情。到了1943年,他们就成了夫妻。

结婚那会儿,毛泽全跟徐寄萍透露了自己的真名。但徐寄萍当时并没太在意,她觉得参加革命用个假名挺普遍的,就以为王勋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才用的化名。

毛泽全没再多提,在他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王勋,都只是个普通人罢了。他不想给老婆增添负担,所以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毛泽全在那些年里头,打了不少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参与过。这一路的摸爬滚打,让他变得更加老练,本事也越来越高强。

新中国成立后,上头根据他之前的付出和努力,让他当上了华东军区后勤部生产部的头儿。

1950年那会儿,毛泽全因公要去北京,心里琢磨着自己已经十多年没见过三哥了,特别想念。于是,他顺道去了趟中南海,想去看看三哥。

这十多年里,毛主席心里始终惦记着老家的几位兄长,但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得到他们的消息。

知道毛泽全到了,毛主席心里头那个高兴啊,连忙起身把他请了进来。

哥俩手握得紧紧的,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说不出话来。毛主席拉着毛泽全就让他坐下,然后问他:“这些年你都跑哪儿去了?咋一点音讯都没有呢?”

毛泽全这时候把这些年经历的事儿,还有他改名的事儿,一股脑儿都跟毛主席说了。

毛主席一个劲儿地点头,瞅瞅当年那个毛头小子,现在都能自己挑大梁了,他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真是没法用言语来表达。

两个人正聊着天呢,陈毅也走过来了。毛主席赶紧给他介绍了一下情况。陈毅一听就笑了:“主席,您这可就记错了,我作为华东军区的司令员,咋会不认识自己军区的同志呢?”

毛主席这时才发现他们俩原来是老相识了,陈毅就解释说,他们在新四军那时候就已经认识了。毛主席听了后,笑眯眯地说:“就算你们早就认识,但你可能还不知道他的真实底细呢。”

听了毛主席的话后,陈毅好奇地问个不停,这才搞清楚,“王勋”和毛主席之间竟然还有这么一段渊源。

这次见到毛主席,毛泽全激动得不行,好长时间心情都没平复,回到家脸上还是挂着藏不住的笑容。

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跟丈夫过了七年婚姻的徐寄萍,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另一半竟是毛主席的亲堂弟。

但就算见到了毛主席,毛泽全的日子还是照样过,他没啥大变化,依然保持着以前的作风,为人低调,做事靠谱。

对孩子们,他也是一样对待。

【严于律己 教子有方】

毛泽全和徐寄萍夫妇共有六个娃,他们对孩子教育上既严格又慈爱。毛泽全经常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做榜样,亲自教导他们。

毛泽全的大闺女毛远慧,在她上小学那会儿,身边的同学大都是些大官家的娃儿。他们平常都住在学校里,只有到了周末,才会各自回家去。

那时候,毛远慧老看见同学们一个个被小轿车接走,可她老爸呢,每次都是蹬着一辆自行车来载她回家。

有次毛远慧实在憋不住了,就问毛泽全:“为毛我就不能坐那小车呢?”

毛泽全耐心地跟女儿讲道理:

骑自行车也挺棒的呀!想当年,老爸打仗时都是靠两只脚走的!要比就比学习成绩,咋样?

毛泽全说的这些话,让毛远慧的人生有了很大转变。打那以后,她就懂得了,尽管父亲是毛主席的亲属,但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普通人一个。

受到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毛远慧逐渐变成了一个外表温柔但内心坚强的女孩子。

有人打算让毛远慧去跟毛远新美言几句,但毛远慧立马就摆手拒绝了:

我对毛远新这人没印象,就算真认识,我们家也不是那种爱巴结权贵的人。

毛远慧和当年的毛泽全一样,低调沉稳,深藏不露,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除了毛远慧之外,其他那些小孩还有徐寄萍,一直都记得不能搞特别,啥都得靠自己努力。

1974年那会儿,毛泽全的儿子毛远建自个儿悄悄去报了名,要当兵去新疆。他这事儿啊,没跟爸妈说,自个儿做的决定。

徐寄萍一听这事,心里头就七上八下的,新疆那地儿又远条件又差,她真怕毛远建撑不住。说来也巧,这时候她一个老朋友打来电话,说现在还能想办法,要不把毛远建调到西安去算了?

徐寄萍脑海里浮现出丈夫的身影,琢磨了好久,最终决定顺着毛远建的心意来。

放他走吧,他和别的小孩有啥不一样呢?人家能去,他也能去。

毛远建跟他老爸一样,特别能吃苦,到了新疆后干得很出色,没过多久就被调到山西军区去上班了。

那时候,毛远建很少跟人聊起自己的家庭背景,因此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他和毛主席其实是亲戚关系。

后来,有个县里的头头偶然间得知了这事儿,他由衷地称赞毛远建,对他说:

你外表看起来跟咱们这些基层工作者没啥两样,特别普通。就凭这点,我就觉得主席真是太棒了,从他家里人的朴实无华就能感受到。

毛泽全是个非常出色的共产主义者,他为人低调朴实,从不张扬。他心里特别尊敬毛主席,总是把毛主席当作自己的行为标杆。他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就算经历再多风雨变迁,他也已然在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人难以忘怀。

1989年,毛泽全离世了。在北京的李敏特意送来了花圈,算是给这位一生平凡却又不简单的长辈,圆满地做了个结束。

【结语】

不论是毛泽东主席,还是毛泽全,他们都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毛泽全没让毛泽东主席对他失望,也没让自己白忙活一场。

他一直都在努力做到严于律己、为人民服务,从没仗着自己是毛主席的堂弟去捞好处。他这辈子过得普普通通,但这份精神,真的值得咱们后代一直记在心里。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