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夏,朱振民等人通过走访调查,在遵义北郊的山坡上发掘出一具已埋藏二十余载的红军战士遗骨。这具遗骸仅左颧骨外露,其余被蚁群与泥土覆盖。痕迹显示,死者曾着粗呢大衣,配以铁扣,内搭呢子西式背心及毛线衣。衣物已腐朽,仅余铁扣与橡胶鞋底。他们小心拂去头部泥土,发现右耳颧骨有小孔贯穿,且脑壳后部存有两道裂痕。据痕迹分析,头部小孔为致死原因。为确认遗骸身份,李苏波请老红军石新安协助辨认,石新安再邀骨科医生及农民蒋志才共赴现场勘查。最终,经过一系列严谨验证,确认遗骸身份为原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次日,遵义急电抵京,详述遗骸情况于彭德怀。彭细阅电报,泪湿眼眶,难以平复。至此,他心中重负终得释放。邓萍当年如何牺牲?遗骸如何寻获?他与彭德怀间有何故事?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心间,亟待探寻答案。
邓萍生于四川,自幼才智出众,学业优异。1927年,他入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期间接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冬,刚毕业即被派至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一团从事兵运。邓萍除执行本职工作外,还肩负重要使命,即负责该团党务工作,代表党组织在思想政治上辅助团长彭德怀,与其共同构建以党为中心的革命队伍。彭德怀对邓萍的到来倍感欣喜,视其为党的象征,两人关系融洽。后党组织密告邓萍,彭德怀入党已获批准。当晚,彭在邓绘制的马恩画像前郑重宣誓。次年夏日,为顺应革命新态势,上级命速行平江起义。为确保起义顺畅,滕代远赴平江,与彭德怀、邓萍共商起义细节。邓萍部署作战:平江城内仅警察、民团,一营兵力足够。但城外百公里有敌一团,威胁极大。建议起义前派兵占领电话局,切断通讯,阻止敌军求援。于县城三十公里外,增援必经两路各置一营,配重机枪、迫击炮阻敌。明日,部队以训练为名前往准备起义。工兵连于两桥布炸药,断援军之路,保起义成功。此计划极为周密,考虑全面。彭德怀对邓萍大为赞赏,连声称道:“邓萍同志,果真是黄埔出身,比我这讲武堂的人出色许多。”数日后,平江起义大获全胜。据上级指令,以起义军为核心组建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彭德怀因邓萍起义中卓越指挥,提议其任红五军参谋长,获上级批准。
随后,邓萍被任命为红五军参谋长,正式辅佐彭德怀处理军事事务,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军事帮手。平江起义后,彭德怀率红五军撤城,经苦战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会师。随后,为破敌围剿并解过冬之困,红四军赴赣南,红五军则留守井冈山。不久,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井冈山。面对敌军猛攻和巨大实力差距,红五军迅速召集会议,商讨应对策略。彭德怀言道:“此战凶险,敌军14团围攻,我方仅两千余人,硬守无望,唯突围可行。现请参谋长邓萍阐述突围部署。”邓萍提议:“在湘赣敌军交汇处突围,集中全力,突袭猛攻,打开缺口。各部队小范围缠斗后,主力参战。我愿率特务、机枪、迫击炮连为先锋,为大军开辟道路。”彭德怀闻言连忙推辞:“不妥,不妥,我曾在湘军服役时至此,若论担当尖兵、前锋之任,我无疑更为恰当。”邓萍坚决道:“身为军长,你责任重大,五军突围全赖你指挥。伤员与家属亦需保护,此乃朱毛首长重托,军情紧急,请勿再争论。”彭德怀望着坚定的邓萍,默默点头,内心深受触动。依此计划,红五军突围成功,转战兴国、于都。然而,邓萍战斗中负伤,因感染高烧不退,只得留下医治。彭德怀满心忧虑,望向邓萍后,留下战利品并赠枪弹于地下党,反复叮嘱要照顾好邓萍。三月后,红五军抵井冈山,邓萍含泪痊愈归队,与彭德怀紧握双手。
1930年,红五军扩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邓萍任参谋长。后红一、三军团合组红一方面军,邓萍职位未变。期间军团领导屡有调整,但彭德怀军团长、邓萍参谋长之位稳固,堪称黄金搭档。不久,蒋介石着手策划对红一方面军的首次围剿。他命令国民党第九路军分多路推进,实施包围战术,意图一举歼灭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针对敌情,制定诱敌深入、东渡赣江策略,与红一军团联合作战。然而,蒋介石迅速察觉战局变动,迅速调集10万大军,向红一方面军发起猛烈攻势。尽管敌军人数众多,红军战士却毫无畏惧,在邓萍、彭德怀指挥下,协同兄弟部队,相继投入龙岗、东韶战斗,重创敌军,俘获张辉瓒,成功粉碎敌人首次围剿。随后,蒋介石再调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二、三次围剿。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红军历经五战获胜,反第二次围剿成功,并三战三胜,连克两役,挫败第三次围剿。第三次围剿后,国民党军转为坚守,停止主动进攻。红三军团驻守江西会昌,进行部队整编,强化苏区,发展群众工作。其间,彭德怀与邓萍始终并肩,共克时艰。不久,中央命令邓萍前往宁都县红军总部报到,与彭德怀暂别。抵达后,毛泽东问邓萍此行所为何事,邓萍猜想可能与整顿部队相关。毛泽东摇了摇头,因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后转向运动战,急需干部。总部计划在苏区创办红军学校,调邓萍等干部共筹,旨在培育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
毛泽东为凸显学校重要性言:“北伐有黄埔,今我辈当创红埔。”邓萍深知任务之重,郑重颔首以应。毛泽东对邓萍言:“调你来此,彭德怀同志颇有微词。电话商议时,他虽不满,但仍说军人当服从命令,故忍痛割爱。”邓萍无以言表,只觉有人如此赏识自己的才华且不舍离别,实属幸事。他对彭德怀的情感愈发深厚,日后彭德怀遇挫,邓萍始终坚定支持,力挺其见解。邓萍遭误解时,彭德怀毅然挺身而出,不惜与人争辩以护其周全,更私下在电报中删去邓萍姓名。邓萍知晓后深受感动,两人情谊愈发深厚。1935年1月,彭德怀与邓萍率部一渡赤水入川南,一个月后接令再渡以诱敌南归。但当他们迅速抵达娄山关时,发现敌军已抢先占据该地。彭德怀言:“需夺娄山关,并全歼其敌,以防溃敌入遵义,增我军后续部署之难。”杨尚昆点头,确认全歼敌军为此战核心目标。邓萍亲自部署:一团从左攻娄山关,断敌退路;两团分别从正、右进攻。他调配全部迫击炮,仅半小时,便成功占领娄山关主峰。红军速抵遵义城下,邓萍寻张爱萍共商攻城。邓萍言:“总部电令,攻城宜早。敌已洞悉我意,须速战。现同察地形,定方案,务必明晨前取遵义。”
他们冒雨顶风,匿于草丛,审视地形并研讨战术。邓萍向张爱萍指示:“你团先攻,正面牵制敌人,待十一、十三团……”言未尽,冷枪突发,邓萍头部中弹,鲜血染红了张爱萍衣襟。战场上意外频发,张爱萍扶起邓萍,发现他已离世。他克制悲痛,电话告知彭德怀:“邓参谋长牺牲了,被九响枪子弹从前额穿至后脑,失血过多……”电话彼端,沉默片刻后,传来阵阵撕心裂肺的呼喊与咒骂。彭德怀内心悲痛交加,愤怒难抑,却深知这些咒骂无法挽回战友邓萍的生命,现实何其残酷。最终,他愤怒地摔下电话,被深切悲痛淹没。当晚,彭德怀毅然前往,见到邓萍遗体安置于背风洼地,一盏油灯在树上摇曳,风雨中散发着黯淡而凄凉的光芒。彭德怀手颤掀开白布,凝视邓萍苍白的脸,心痛不已。他轻拭邓萍脸上的血污,低头默哀。四周静寂,良久,他才抬头轻声对张爱萍说:“给邓萍换新军装,若部队无,去总部取,我说的。”言罢,彭德怀再度沉默,邓萍骤逝,令他痛不欲生,泪流满面。军人虽需铮铮铁骨,却也藏着柔软之心,为战友牺牲深感痛惜。此时,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上前紧握彭德怀之手,郑重承诺:“老彭,邓萍的后事由政治部负责,我们定不负烈士,必会让你满意。”良久,彭德怀拭去泪水,默默递上邓萍遗物给刘少奇,随后掏出怀表打电话,大声命令:“各部注意,总攻时刻已到,务必攻下遵义城,为邓萍报仇!”
午夜,四周寂静无声。红军突击队员怒火中烧,自四面突进,架梯登城,挥刀肉搏。顷刻间,枪炮、号角、喊杀声四起。数小时激战,红军终夺遵义城。战事紧迫,邓萍烈士遗体被葬于遵义城旁的小龙山,山岗秀美,林木葱郁,春暖花开,绿草如茵。毛泽东等人至其墓前,摘帽深鞠躬,以示哀悼。紧接着,战事迫在眉睫,他们未及留下任何标记便匆匆撤离。未曾料到,邓萍烈士的简陋坟墓竟遭到了敌人残忍的破坏。红军北离遵义后,国民党和反动政府闻讯,屡次破坏邓萍土墓,甚至狠心地挖出遗体,弃于荒野。远在前线的彭德怀,对此浑然不知。他带领部队,历经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终使中国迎来和平。此时,遵义人民未忘邓萍烈士,四处探寻其安息之地。因年代久远,邓萍的葬地未留标记且多次变迁,尽管他们费尽心力搜寻,却一无所获,陷入困境。此时,彭德怀挺身而出,给出了宝贵线索。邓萍牺牲当晚,红三军团指战员迅速行动,于附近街道购置了一具黑色棺材,以备悼念之用。二是红军战士们将邓萍烈士的遗体安葬于遵义城北郊的山坡上。朱振民依据两条线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搜寻。历经七八天探访,他找到了老工人王华轩。王华轩忆述,曾目睹红军战士清晨抬棺,葬于松子坎罗徽五家的坟地。他透露,棺材由红军从新街颜家取走。朱振民等人赶往该地,询问一位大娘。大娘回忆,红军来时她躲避,晚间归来见红军买棺未收钱,便让他们带走了。她补充道:“据传,罗徽五家坟山上埋的是红军,有人曾掘坟发现,里面躺着位红军长官,身着黑呢大衣,面部尚有血痕。”基于所得信息,朱振民等人推测邓萍烈士遗骸葬于罗徽五家坟旁小坡。为验明身份,他们特邀曾在邓萍身边工作的孔宪权一同开棺辨认。
他们至山坡坟地,掘开坟堆,启棺后发现了烈士遗骸。为确认身份,特邀老红军石新安辨认,他因曾长期受邓萍领导,与之熟识,遂携骨科医生及向导蒋致才共赴现场。石新安详查遗骸并听取邓萍牺牲细节后,总结出其特征:长发,脑后有一核桃大无发疤,牙齿完好,且衬衣袖口为金属制。石新安依据特征仔细辨认后,确认遗骸为邓萍同志。既在原位找到遗骸,表明遗体未被移动,这让当年反动政府声称的抛尸野外情况显得存疑。经调查得知,邓萍同志遗体原被弃野外,后附近革命群众不忍,半夜冒险将其重葬。此举使得多年后政府同志得以寻回遗骸。寻获邓萍遗骸的报告迅速送达彭德怀手中,他细阅后终得宽慰。多年来,彭德怀未曾忘怀邓萍,常提及他,每提及均满怀怀念与惋惜,心痛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愈发怀念那位曾坚定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那份深情厚谊,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1966年4月某日,彭德怀乘小轿车自成都赴宜宾视察。车入四川富顺,他下车静望,远见江水曲折、丘陵连绵,四周尽是山水相映的美景。彭德怀感叹道:“这真乃地灵人杰之地,孕育英才。30年前,我的亲密战友,四川富顺的邓萍,已英勇牺牲。”言罢,他眼眶含泪,神情肃穆,久久沉默。时光荏苒,邓萍或已被众人遗忘,但彭德怀铭记于心。邓萍曾对他坚定支持,生死与共,他们是绝佳搭档。七年间,他们并肩作战,共研战策,共渡难关。多年后,此刻的彭德怀多么渴望邓萍能在身旁,再次给予他坚定的认可。然而,邓萍已离世,他再也无法听到这份期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