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老人独自离家,骑行一个月去看长江大桥

桃花映面念情长 2025-01-03 12:42:49

75岁老人骑行武汉:一场跨越半世纪的执念之旅

75岁的陈有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用一辆借来的自行车,完成了一场横跨700多公里的“壮举”。他的目标简单明确:去武汉,看看那座在他心中“魂牵梦萦”的“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桥,承载了他五年的军旅记忆,也是他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执念。

几年前,这个陕西蓝田县侯家铺村的老兵,心里就埋下了这个种子。那会儿,他听连长描述这座“桥下走火车,上面走汽车”的大桥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向往。连长说,这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座公铁两用的大桥”,是当时全国的骄傲。陈有银心里想:“总有一天我也要去看看。”可这一等,就是五十年。

“是...的”:一场迟来的出发

今年暑假,陈有银终于决定“出发了”。他看着家里忙碌的儿女,想着孙子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再不出去,怕就没有机会了。”,他借了一辆自行车,“坐火车太贵了”,他笑着说。离开家的那天,蓝田天气炎热,村子里几乎没什么人。带着两件衬衫、一件部队雨衣和1400元现金,陈有银骑上自行车,开始了他的“长征”。他没带地图,也没带身份证,甚至把手机电池抠掉了。“怕有人打电话找我。”

他的家人呢?那会儿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儿子陈东毅和妻子找遍了村里,甚至报了警,登了寻人启事。一个月的焦急等待后,家人最终在武汉的派出所找到了他。而陈有银,面对儿女的担忧,心里满是愧疚:“没想到他们会为了找我放下工作。”

“因为...所以”:执着背后的释然

为什么一座桥,能让一个老人如此执着?陈有银的儿子陈东毅,始终不理解父亲的这个“念想”。在他看来,父亲这些年为了家里操劳,想出去看看也无可厚非。“可他为什么非要去看那座桥?”这座大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其实,陈有银的执念,背后是他对过去五年军旅生活的怀念。那会儿,他年轻、充满活力,整日与战友们在一起训练、学习,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而这座大桥,正是新中国建设的象征,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连长曾说:“这桥非常美,非常壮观。”,它成了陈有银心中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寄托。

正如陈有银自己说的,“再不出去,就没有机会了”。因为岁月不饶人,许多一起参军的战友已经相继离世。人生的时间有限,陈有银深知自己再不去完成这个心愿,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

“一路上的五感”:骑行中的坚韧与孤独

骑行的路并不轻松。对于一个75岁的老人来说,这场旅途更像是一场“体力与意志的考验”。骑行中的陈有银,感受到的是“空气像打开暖水壶一样热”,有时他会停下买瓶可乐,用毛巾擦擦汗,再继续上路。他记得自己曾在街边的集市吃了一碗6元的面,晚上就铺着雨衣睡在商铺旁的台阶上。

陈有银也会迷路。没有地图的他,很多时候只能靠路人指路。为了不迷失方向,他每晚都会用石子在地上标记方向。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走了不少弯路。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景:路边的苹果树、无人机喷洒农的稻田、加油站的水池......这些都让他感叹“国家发展真快啊”。

他不敢在路上松懈,每天都在赶路。夜晚,他看到车灯亮起时,便停下休息,等天亮再出发。一路上,他没有时间概念,“完全不记得星期几、几号”,只知道自己要尽快赶到武汉。

“对比与排比”:过去与现实的交织

“武汉长江大桥”,在陈有银的记忆里,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奇迹”。它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新中国建设力量的象征。正如毛主席所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桥,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与希望。

可当陈有银真正抵达武汉时,他发现,现实与记忆中的桥有些不一样。城市变化太快,桥也不再是他想象中唯一的那座象征。武汉现在有了更多高楼大厦,更多现代化的桥梁。可即便如此,当他站在桥上时,心中依然充满了敬畏与感动。“确实很雄伟。”他说。

这也是一种“对比”:记忆中的武汉与现实中的武汉,过去的陈有银与现在的陈有银。年轻时的他,曾对这座桥充满憧憬;而现在,他终于站在桥上,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夙愿。这种对比,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生命的感悟。

“家人的心结”:理解与不理解之间的矛盾

陈有银的出走,给家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儿子陈东毅一直觉得,父亲的这场旅途不如“照顾母亲伟大”。在他看来,父亲的责任应该是留在家里,照顾生的母亲,而不是突然跑到武汉去看一座桥。

可陈有银并不这么认为。在他心里,这场旅途不仅仅是看桥,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释放。几十年来,他一直被家庭、责任和生活束缚着,几乎没有时间为自己活。现在,终于有了机会,他想“走一走,看一看”。这是他对自己的一次交代,也是对人生的一次总结。

“总结与教训”:人生的意义在于追寻梦想

陈有银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人生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你为家庭、为工作付出了多少,而是你是否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就像陈有银一样,他并没有因为年纪大就放弃了心中的执念,而是勇敢地踏上了这条艰难的旅途。

这场旅途,表面上看是为了看一座桥,实际上却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次朝圣。正如那句古话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陈有银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年纪多大,只要心中有梦,就应该勇敢追寻。

陈有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回到了家乡,生活也恢复了平静。可他的故事,依然在村里、在网上流传。有人赞叹他的“自由与勇气”,也有人质疑他的“不负责任”。可无论如何,他的行动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梦想?

未来的生活,或许陈有银还会有新的“心愿”。他和老伴,还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买一朵花献给“毛主席”。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是否走到了心中真正想去的地方。

这场旅途,注定会在陈有银的生命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而他,也将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篇章”。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