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出好“丰”景,新洲细郑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

嘉祥说农业 2024-09-30 13:43:14

9月26日,新洲区潘塘街细郑村近700亩的田野上,机器轰鸣,农户们熟练地驾驶着现代化收割机械,一根根翠绿的花生秧被连根拔起,一颗颗饱满的花生米被迅速分离,一派繁忙而喜悦的丰收景象缓缓铺开。

一年多以前,细郑村大部分土地还是闲置地,田间无人耕种,荒草丛生。如今,在武汉亿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运营下,花生、油菜、小麦等经济作物轮作,闲置地变增收田,细郑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

从110亩到700亩,良种良机发展集体经济

武汉亿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郑德军今年42岁,是细郑村本地人。与村里大多数中青年人一样,早年间他离乡务工,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

2021年,郑德军回潘塘街建造加油站时,从街道办事处了解到土地流转政策,决心回乡创业,带动家乡人民走上致富路。2023年3月,细郑村首个合作社——武汉亿润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以每年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了110余亩的土地。

成立初期,合作社面临着细郑村土壤肥力不足和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双重挑战,“种什么”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郑德军因地制宜,选择了经济价值较高且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的花生等作物。为了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他还远赴河南“取经”,引进优质的花生种子、购买先进的种植与收割花生机械设备。

“我们是新洲区首家引进这种设备的合作社。我们的机械不仅服务于自己的农田,还帮助周边村民种植和收割花生,提高了整个村庄的农业生产效率。”郑德军自豪地指着在田间忙碌的机械说。

下午16时,田间的花生收割机已停止工作,拔起的花生像“金元宝”铺满田间,记者随手从地上拾起一颗轻轻剥开,饱满的花生米放入口中,清脆的声响伴随着水润香甜的味道瞬间弥漫开来,“好吃”这是细郑村花生米给人的第一印象。

“引进的花生种子表现优秀,产量、口感和营养价值更高。”郑德军介绍,本地种植的花生秧普遍高度在70至80厘米之间,而引进的花生秧只有30至40厘米高,秧苗较矮,植株能够更集中地将养分供给根部。该种子吸引了很多留有耕地的村民购买。

目前,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已拓展至近700亩。每年5月种植花生,8月中旬开始收割,10月底开始轮作小麦和油菜。

据了解,花生每亩产量约500斤,小麦每亩产量约800斤,累计轮作每亩产值约2500元。

从0元到5000元,产业拓展带动村民致富

下午17时,阳光渐渐减弱,72岁的村民郑光宇结束了今天的花生晾晒工作。“年轻人都走了,以前土地闲置着没人种,没有收入。”郑光宇在村内有6亩闲置地,去年得知郑德军要办合作社后,他十分欣喜地将土地流转出去,农忙时还会在合作社务工。如今,郑光宇每年能从合作社得到1200元流转费和2000多元务工费。

郑德军介绍,去年,合作社吸引村民家门口务工就业1000余人次,村民年均每户增收约5000元,辐射带动潘塘、三店种植花生300多亩。

谈及合作社未来的发展,郑德军表示“有待拓展”。目前,合作社的花生产业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收割完成后,仅把花生秧和带壳花生分离,运至河南售卖。

为了更高效地推进花生等农作物的储存与深加工,郑德军正筹备建设一个面积约为900平方米的分拣中心。目前,厂房图纸已经设计完成,预计今年10月底建成。

“未来,我们的花生秧能卖给养殖场喂养牛和羊,花生壳不仅能销售到发电厂发电,还能销售到工厂加工一次性模板,花生米能榨油,产值将进一步提升。”郑德军信心满满地说。

细郑村党支部书记尚丽群表示,细郑村以2022年街道意杨清零和2023年政府部门保住土地安全红线为契机,由村集体引进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当年村集体就进账23800元的收入,实现了增收,村集体经济有了造血功能。下一步将继续盘活闲置土地,增加花生种植面积,提升花生深加工能力,助力花生种植产业链拓展延伸,推动花生产业做大做强。

潘塘街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街道大力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使用,发展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采取农户以地入股分红的形式,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28737.38亩。村干部带领群众成立各类土地经营股份合作社、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及劳务合作社55户,拉动了集体经济的高速增收,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0 阅读:0

嘉祥说农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