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呼吁补贴初婚初育,背后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

岸白薇 2025-01-08 17:28:46

经济学家为何建言补贴初婚初育?

近年来,我国出生率持续走低,消费市场也略显疲态,这两大难题如同两座大山,横亘在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学家们纷纷建言献策,其中 “补贴初婚初育” 这一建议备受瞩目。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 2025 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一语道破关键:没有婚恋诉求,房产、汽车以及大宗消费的需求就难以激发。当下年轻人对婚恋的关注度下滑,直接反映在家具、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的低迷上。就拿过去的圣诞节、跨年这些消费节点来说,市场热度远不及以往,背后正是年轻人婚恋意愿降低,进而导致购房、购车等大宗消费需求不振。从经济逻辑来看,初婚和初育不仅是新家庭组建的开端,更是拉动消费的强劲引擎。年轻人一旦步入婚姻、迎接新生命,生活用品、家电购置,乃至房产购置需求都会接踵而至,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同样关注到年轻人婚恋诉求降低的问题,进而提出补贴初婚初育的主张。这背后反映出,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刺激消费的手段成效渐微,经济学家们试图从社会结构、家庭组建这些根源层面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一、生育现状:不容乐观的人口新局

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生率持续走低,结婚率也呈现下滑态势,一系列数据勾勒出一幅不容乐观的画面。

先看出生率,自 2016 年我国放开二胎政策后,新生儿出生数量并未如预期般持续攀升。2017 年国内新生儿出生数量达到 1765 万,随后便逐年下降,2021 年新生儿出生数量降至 1200 万,2022 年更是跌破至 956 万人,到了 2023 年,初步统计新生儿出生数量只有 788 万,人口出现负增长约 300 万。从生育率来看,同样不容小觑,2017 年的总和生育率为 1.58,而 2023 年生育率推算仅为 1.02 左右,降幅高达 35.4%。

结婚率方面,民政部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结婚人数为 683.3 万对,创下了 1986 年以来的新低,相较于 2013 年结婚人数最高峰的 1346.9 万对,9 年来结婚人数下降了 49.3%,下降幅度近半。平均初婚年龄也在不断推迟,《中国人口普查年鉴 - 2020》数据表明,2020 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 28.67 岁,比 2010 年的 24.89 岁增加了 3.78 岁。

这些数据背后,是复杂交织的社会因素。一方面,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单身、不婚、不育的观念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另一方面,经济压力成为横亘在年轻人婚恋道路上的巨石,高昂的房价、结婚成本以及养娃成本,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结婚率的低迷,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养老、医疗负担加重,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其次,劳动力市场逐渐紧缺,年轻劳动力供给减少,影响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再者,消费市场受到冲击,年轻群体消费需求难以有效释放,长期处于通缩风险之下。在这样严峻的人口形势下,寻求破解之道,激发人口活力,已然迫在眉睫。

二、经济困境:低迷生育背后的消费 “寒冬”

(一)婚恋与大宗消费的强关联

初婚初育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房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领域,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房地产市场,婚房一直是刚需购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往往会催生购房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新婚家庭购房占比常年稳定在 30% - 40% 之间,这意味着每年大量的新婚夫妇涌入楼市,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从看房、选房到装修、入住,涉及的产业链上下游数十个行业,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然而近年来,随着结婚率的持续下滑,新婚购房需求也随之锐减,多地房地产市场刚需户型遇冷,库存积压,直接影响了房地产投资以及相关建材、家居等行业的营收。

汽车消费同样与婚恋紧密相连。新婚夫妻通常会考虑购置家用汽车,方便日常出行与未来育儿。曾经,小型轿车、SUV 等家用车型,在每年金九银十结婚旺季时,销量都会迎来一波高峰,车企也会针对性地推出 “新婚套餐”“情侣款车型” 等促销活动。但如今,因结婚人数减少,加上年轻人延迟婚育,汽车市场中的家庭用车需求增长乏力,不少车企不得不调整产能,将重点转向共享出行、网约车定制车辆等领域,以消化过剩产能。

家电市场更是深受婚育趋势影响。传统结婚三大件 “电视、冰箱、洗衣机”,虽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但家电在新婚家庭购置清单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以前,每逢五一、十一等结婚集中时段,家电卖场都会迎来大批新婚夫妇选购家电,从厨房小家电到卧室空调、客厅大屏电视,整套家电购置下来,消费金额可观。如今,因婚恋市场遇冷,家电消费市场也持续低迷,各大电商平台的家电促销节点,销量增长幅度远不及往昔,厂商研发新品的动力也有所减弱,市场缺乏新的消费热点激活。

(二)消费 “疲软” 根源探究

年轻人婚恋、生育意愿低迷,背后是沉重的经济压力,而这也直接导致消费市场活力不足。

一方面,购房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年轻人组建家庭的 “拦路虎”。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房价收入比常年维持在 30 以上,即便是二线热点城市,像杭州、南京、武汉,房价收入比也普遍在 10 - 20 之间。这意味着,一对普通年轻夫妻,若想购置一套房产,需要不吃不喝数十年。高额的首付、漫长的房贷还款周期,让许多年轻人望房兴叹,进而搁置结婚、生育计划。许多情侣在谈婚论嫁阶段,因双方家庭凑不齐首付,或是对婚后房贷压力心存恐惧,最终分道扬镳。

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的攀升,也加剧了年轻人的经济焦虑。养育一个孩子,从孕期产检、生产费用,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奶粉、尿布、早教、兴趣班、学费等开支,粗略估算,在大城市抚养一个孩子至成年,成本高达数百万。医疗方面,虽然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面对一些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家庭仍需承担高额自费部分,年轻夫妻担心婚后育儿、赡养老人面临巨大医疗开支,不敢轻易生育。

在这样的经济重压下,年轻人自身消费也趋于保守。以往,节假日是消费旺季,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旅游、聚餐、购物,为消费市场添柴加薪。但近年来,像情人节、七夕节、圣诞节等节日,消费市场热度明显降温。以情人节为例,曾经高档餐厅预订火爆、珠宝首饰店顾客盈门、鲜花店订单应接不暇,如今,不少情侣选择在家自制晚餐、互赠平价礼物,外出消费场景大幅减少。这种因婚恋、生育压力传导至消费端的 “疲软” 现象,正深刻影响着经济复苏步伐,亟待破局之策。

三、补贴设想:能否成为破局良方?

(一)直接减轻养育负担

从育儿成本的构成来看,补贴初婚初育的必要性愈发凸显。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开支,是压在年轻家庭身上的重担。在孕期,产检费用少则数千元,若遇到孕期并发症,医疗费用更是直线上升;生产时,顺产花销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剖宫产则普遍超过万元。孩子呱呱坠地后,奶粉、尿不湿成为日常消耗大头,一罐优质奶粉两三百元,一个月下来奶粉开支千元左右,尿不湿每月也需数百元。孩子稍大些,早教班、幼儿园学费接踵而至,在大城市,私立幼儿园一年学费高达数万元,普通工薪家庭不堪重负。

若实施初婚初育补贴,这意味着每月能为年轻家庭提供一笔可观资金,专门用于育儿开销,能极大缓解经济压力。以每月补贴 2000 元为例,基本能覆盖孩子的奶粉、尿不湿费用,年轻父母就无需在这些基础开销上节衣缩食,甚至可以有更多预算为孩子挑选品质更好的生活用品,保障孩子健康成长,让年轻人在面对生育抉择时,少一些经济顾虑,多一份从容。

(二)激活消费市场

补贴初婚初育,不仅能缓解家庭育儿经济压力,更能为消费市场注入一针 “强心剂”。当年轻家庭获得补贴后,手头有了更多可支配资金,消费倾向也会随之改变。原本因育儿成本而搁置的消费计划,有望重新提上日程。

在家电领域,新婚夫妻可能会将补贴用于购置智能家电,如节能冰箱、空气净化机等,提升生活品质;母婴消费市场更是直接受益者,高端婴儿车、安全座椅等产品的销量有望迎来增长,促进母婴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了孩子后,亲子旅游、儿童摄影等服务需求也会被激发,带动服务业蓬勃发展。这些消费领域的复苏与升级,又会形成连锁反应,拉动上下游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员工收入增加后进一步刺激消费,从而形成经济正向循环,为低迷的消费市场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助力经济重回活力轨道。

四、争议焦点:救生育还是救经济?

(一)质疑声起

补贴初婚初育这一建议一经抛出,便在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讨论,质疑声浪此起彼伏。

有网友犀利指出,补贴能否精准帮扶到真正有需求的群体存疑。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地区发放补贴时,可能因信息核实不精准、申请流程繁琐等问题,让一些经济条件尚可、生育意愿本就较强的家庭捷足先登,而那些真正被经济压力束缚,在生育边缘徘徊的年轻夫妻,却可能因不了解政策或疲于应付手续,与补贴失之交臂。就像一些城市推出的育儿补贴,申请材料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盖章,许多忙碌于生计的年轻父母望而却步。

还有观点认为,仅补贴初婚初育,对二孩、三孩家庭不公平。当下,养育二孩、三孩的成本呈几何倍数增长,从孩子的教育资源竞争,到家庭居住空间的拓展需求,多孩家庭面临着巨大经济压力。比如在教育方面,课外辅导班、兴趣班费用逐年攀升,二孩、三孩家庭的支出负担更为沉重。若补贴政策厚此薄彼,忽视多孩家庭,不仅难以实现提升整体生育率的目标,还可能引发家庭间的矛盾与不满。

专家学者们也加入了这场讨论。部分人口学家担忧,单纯的补贴政策可能治标不治本。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生育意愿的低迷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若只靠补贴初婚初育,而不解决深层次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配套问题,年轻人的生育焦虑难以真正消除,政策效果恐大打折扣。

(二)综合考量之重

事实上,补贴初婚初育背后,折射出的是生育与经济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救生育与救经济,绝非简单的二选一命题,而是需要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从国际经验来看,诸多国家在面对低生育率困境时,既有通过补贴刺激生育的尝试,也有全方位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努力。法国,作为欧洲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早在 1918 年就开始实施生育鼓励政策,不仅给予生育家庭丰厚的现金补贴,还在税收优惠、产假制度、托育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家庭生育补贴根据孩子数量、家庭收入精准施策,税收政策对育儿家庭大幅减免,产假长达数月且保障女性就业权益,托育机构遍布社区,为家庭提供便捷育儿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法国生育率多年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与之对比,日本虽在近年来不断加大生育补贴力度,但因未同步解决住房拥挤、职场加班文化盛行、女性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生育政策成效不佳,陷入 “低生育陷阱” 难以自拔。

回到我国,补贴初婚初育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后续还需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上下苦功,让孩子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加大医疗卫生投入,降低生育医疗成本,提升生育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新婚、育儿家庭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选择。只有将生育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多管齐下,才能既拯救低迷的生育现状,又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实现生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让人口红利延续,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五、展望未来:政策走向与社会期待

当下,不少地方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尝试通过补贴初婚初育来扭转局势。浙江衢州市常山县,针对双方均为初次结婚登记且女方年龄在 25 周岁及以下的夫妇(至少一方为常山户籍),给予 1000 元奖励,自政策实施以来,初婚人数与出生率均有所上升,初显成效。四川省攀枝花市,则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 500 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 3 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多孩家庭育儿负担。

展望未来,在国家层面,补贴方向有望更加多元与精准。一方面,补贴额度或根据地区经济差异、生活成本高低进行动态调整,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拉开梯度,让补贴切实贴合各地年轻人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补贴形式可能从单纯现金补贴,拓展为涵盖购房优惠、教育资源优先分配、税收减免等 “政策礼包”。例如,在住房领域,为新婚育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优先选择权、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教育层面,保障新生儿入园入学顺位,配套幼儿教育补贴。

经济学家的建言为解决生育与经济困境点亮了一盏灯,各地实践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补贴初婚初育政策的细化与落地,还需政府、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亲爱的读者,您对补贴初婚初育政策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您的见解,让我们共同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0 阅读:0

岸白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