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生命的追问与精神的觉醒

元通书院慈雨 2025-04-03 16:43:23

清明节不仅是节气,更是中华民族感恩与传承的象征。它教会我们清洁、清廉、清净——一个“清”字;明事、明礼、明法——一个“明”字。清明扫墓,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站在祖辈的坟冢前,这些终极问题自然浮现。我们来自父母,但父母未生之前,又来自何处?生命的源头,不仅是血缘,更是宇宙的一部分。父母在,人生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清明时节,提醒我们寻根、思源,明白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清明是中国的感恩节。它让我们铭记先辈的付出,传承家族的血脉。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每一代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

心静与觉悟: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往往让人迷失。清明扫墓,是对心灵的洗涤。放下执着,超越当下,才能不被名缰利锁所束缚。

出离与超越:清明不仅是哀思,更是精神的觉醒。它教会我们超越生死,不被外物所染。染与不染,全在一念之间。清明无染,即是出离。

清明是一种精神,是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它让我们明白:

生命的短暂与永恒: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生死不过是存在的不同形式。

使命与担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完成使命,才能安身立命。

超越与升华:不被名利所困,超越每一个当下,才能达到心灵的清明。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它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更是传承与教育。不妨在清明这一天,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使命与人生方向,让心灵归于清净,让生命焕发光彩。

今年又是一年的清明了,找到2010年4月5日清明节流着泪写的怀念我母亲的文章,悲从中来,我再次失声流泪,都说修行人已经淡然处世,但是修行人还是觉有情,菩萨要救度众生,为觉迷情返有情。

清明,是春的象征,万物复苏,天地清明。它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面心灵的镜子,映照出人们对生死、对亲情的深刻思索。我试图以禅的视角,重新审视母亲的爱与生命的无常,让思绪归于平静,让情感融入自然。

母亲的爱,如同春风,温暖而无声;如同高山,稳固而深厚。她的存在,不仅是我生命的起点,更是我精神的归宿。每当回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心如湖面泛起涟漪,既有温暖,也有无尽的思念。禅语有云:“花落云无影,春来草自青。”母亲的离去,如同春去秋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她的爱却如同大地的草木,生生不息,滋养着我的心灵。

童年的苦难,是命运赋予的考验,也是母亲用坚韧与智慧为我铺就的成长之路。她的付出,从未求回报,她的爱,从未因时间而褪色。禅宗讲“无我”,母亲的爱正是如此,她将自己融入生活,融入家庭,融入儿女的生命中,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割舍。

母亲离世后的岁月里,我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生与死不过是存在的不同形式,母亲虽已不在身边,但她的精神与爱却如同春雨,润物无声。每当我感到迷茫,母亲的话语、她的笑容、她的坚韧,总能成为我前行的明灯。

清明的扫墓,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生命本质的体悟。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用爱与智慧诠释了生命的真谛。站在她的墓前,我不再感到悲伤,而是感受到一种宁静与释然。因为她从未离开,她存在于我的心中,存在于家族的传承中,存在于万物的生息中。

如果生命有轮回,如果有来世,我愿再做她的孩子,继续感受她那无边的爱与关怀。但此刻,我更愿以一颗平静的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母亲的爱,早已超越了生死,成为永恒的力量,指引我前行。

清明风起思无边,

春草萋萋似旧年。

慈母恩深如皓月,

儿时苦历化云烟。

生死如常皆自在,

轮回有路亦安然。

愿随禅意归心处,

静赏花开满故园。

乙巳年清明静渊于汉中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