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没啥大事发生,故小编只能写写黄陂的人文历史,谈谈黄陂的乡土风情和民间传说。
如今的黄陂人。想吃什么蔬菜都能买到(只要你舍得)。但40多年前,黄陂人吃的,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外地的蔬菜和瓜果很难运到黄陂,一是交通不发达,二则也没有冷链。最关键的,那时候才刚刚结束割Z本主义的尾巴,农民分到一点自留地,可以种点蔬菜,满足一家人的日常需要。
有年轻网友表示不信,朋友,如今很多你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40年前还是洪水猛兽。
清代编撰的《黄陂县志》上,蔬菜类只列出了15种,具体如下:
白菜、芥菜、苋菜、芹菜、茼蒿、莴苣、菠菜、萝卜、茄、韭、蒜、葱、芋、山药、珍珠菜
各位应该能感到亲切,这些蔬菜今天还是咱们家庭饭桌上的主力。
黄陂市场上的蔬菜,是本土还是外来多呢清代县志上,没有记载菜薹,竹叶菜之类,咱们常吃的缸豆也没提(西红柿小编知道是外国物种),清同治年,距今150多年,这些蔬菜也是后来才传到黄陂的吗(烦请知道的朋友私信告知)
小编个人觉得,如今黄陂的本土蔬菜所占市场份额应该已经低于外来蔬菜了,广东生菜、油麦菜、菜心,大白菜、荷兰豆、西红柿等我们知道的外来蔬菜,如今已占据了超市货架主要位置,白菜也以上海青为主,芹菜方面,西芹和本地芹菜各占半壁江山,苋菜为时令菜,似乎吃的人不多,菠菜,今年上半年曾经卖到了10多块一斤(本地供应量非常少)
小编一点都不反对外来蔬菜,可以让我们吃到更多的口味,更多的营养,当然是好事一桩,但从口味出发,多少还是希望本地物种更容易买到
记忆里,小时候的萝卜非常好吃,特别是沙地里种的,下面白色上头青色的萝卜,从地里拔出来,用河水或者池塘水洗一洗(那时候池塘水还很清澈),咬一口清脆甘甜。
如今的萝卜,寡然无味,当年最喜欢吃的肥肉烧萝卜配点大蒜叶(人间美味),如今一年难得做上一回。
问老人,都说如今种菜都用的化肥,自然味道越来越差(化肥会缩短蔬菜的生长周期,导致某些味道出不来),也和如今生活水平高有关系(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没有意思)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一直在回忆不同时代的白菜、萝卜和缸豆到底是啥味道,20年前确实好吃(前提条件是,这些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冬天打霜后的白菜,猪油大火下锅,啥佐料都不用,脆得不得了),10年前开始,白菜萝卜和缸豆,只有餐馆做的才好吃(火大佐料多),如今的蔬菜,为了健康,才不得不吃。
简单来说,就是20年前,自己家里做的蔬菜都好吃,如今,只有去餐馆,他们炒的蔬菜才有点味道
各位对此有何评价呢,欢迎在文章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