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的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战国的开始

星瑞谈过去 2025-03-26 13:26:47

彼时,七国争雄的局面尚未露出丝毫端倪,一切都还远在未来的迷雾之中,尚未成形。

韩、赵、魏乃晋国四卿之三,秦国都于雍(今陕西宝鸡凤翔)非咸阳,齐国君主尚姓姜。此外,有燕、楚两国历史悠久,加之吴、越、鲁、郑、宋、卫、蔡等诸侯国并存。

当时的人们,对过往的春秋时代茫然无知,对后来的战国岁月也毫无概念,他们唯一清楚的是,自己正置身于周朝的时代之中。

昔日周天子逝世乃重事,诸侯皆以高规格待之。然时移世易,礼制废弛,诸侯已不如先祖般重视,仅敷衍完成礼仪。相比天子更迭,诸侯更关心如何并他国或免遭吞并。

对姑苏城中的吴王夫差来说,遭受他人欺凌的感受,远比欺凌他人要痛苦沉重得多。

他常欺压他国:即位次年便击败越王勾践至其投降。九年前,他联鲁、邾、郯攻齐,海陆并进虽败,却开创海战与协同作战先例。次年,吴鲁联军胜齐。六年前,他又与晋争霸黄池。

夫差未料,他黄池壮志之时,勾践趁虚率越军破姑苏,杀其太子。夫差盟主梦碎,急返吴国解困。连年战乱,吴国难挡勾践攻势,再战又大败,主动权已归越国。

夫差于姑苏城中欲救亡图存,却束手无策;勾践则厉兵秣马,筹备三战亦是终战攻吴。夫差困守姑苏近三年,终至城破国亡。自争霸至灭国,不过十年。

吴国势力衰弱后,齐国面临的外部压力迅速降低,然而,内部的矛盾随即凸显出来。

齐简公姜壬在位时,任田恒为左相、阚止为右相,二者不和。次年,田恒政变,杀阚止与齐简公,立姜骜为齐平公,自掌大权,谓齐平公宜施仁政,己则负责严法治罪。

孔子对田恒弑君废立之举愤慨不已,遂求鲁哀公发兵伐齐,却遭鲁哀公与季康子无视。直至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田恒仍安然无恙。

数年间,田恒不仅逐一铲除齐国旧族鲍氏、晏氏等,还竭力安置亲族于各地。他选齐国高七尺以上女子入宫,后宫众多且不阻宾客部下入内,迅速有了七十多位“子嗣”。

至公元前476年,田恒将齐国自平安东境土地尽归己有,其封地超越齐平公,姜氏齐国实则已变田氏天下。《庄子》所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恰喻田恒之事。

公元前476年,周天子、晋国上卿赵鞅、亚卿智申逝世,智氏由智瑶继位,赵氏由赵无恤掌权。然而,无论是家族势力还是个人才干,赵无恤均显著弱于智瑶。

赵无恤之母原为狄族奴婢,出身卑微。赵鞅初立嫡长子伯鲁为世子,但据史书记载,三桩事迹促使赵鞅最终决定改立赵无恤为继承人。

相士姑布子卿相完赵鞅诸子,皆言非将才,却赞院中玩泥孩童有贵相。赵鞅疑道,那泥孩赵无恤母乃奴婢。姑布子卿回应:天命难违,虽出身卑贱,终将显贵。

赵鞅将知识点刻于竹简,分发给儿子们学习并定期考察。唯有无恤不仅熟练掌握,还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表现出众。

三、赵鞅待儿子们成年后,皆遣至恒山(即今河北曲阳大茂山)周边寻宝,众人皆无所获,唯赵无恤言:“虽未得宝,然自山巅望,代国颇为可观。”

赵鞅决定吞并代国后,毅然立赵无恤为世子。当时,看好赵无恤的人寥寥无几,与看好智瑶者相仿,唯智果例外,他劝智申,智瑶贪狠,立之则智氏危矣。

智申思索再三,未发现不立智瑶之由,故智果决定脱离智氏,改姓辅氏。智瑶与赵无恤继位后,智氏渐强,赵氏渐弱,智瑶凭借势力,取代了赵无恤的上卿之位。

公元前476年后二十余年,智瑶攻赵无恤于晋阳,因骄横遭韩、魏背叛,终致败亡。晋国四卿减至三卿,韩赵魏三分晋国,强弱瞬变,令人惊愕。

白公胜之乱后,楚国迅速安定并扩张势力。公元前476年,楚惠王灭陈,持续向东海扩张,尽管其母为勾践之女,楚惠王仍不屈于外公勾践,当年楚越交战。

楚惠王初登五十七载,后灭蔡、杞,欲攻宋时被婴孩之时的墨子所阻。自楚惠王起,楚国重启争霸之路,疆域大幅扩张。

秦厉共公薨后,秦国陷入“四代乱政”,持续六十年。直至秦献公登基,其子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秦国方在战国中崛起。厉共公初,秦尚处上升,低谷与复兴皆在后。

公元前476年,未来难测。周天子失诸侯敬,朝觐稀少;各国重军备轻祭祀,敷衍行事;部分地区已用铁器牛耕,而多地仍持木制耒耜耕作。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始春秋,至秦始皇灭六国终战国,定界年限多样,而公元前476年最为常见,距今两千五百年。当时人们无“战国”概念,未知未来变局,亦难料身边诸侯存亡。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其中的人往往难以看清形势,而后来者或旁观者则能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事情的真相。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