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这事儿,各家车企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明天就能开上续航2000公里的“钢铁侠”座驾,可实际情况真像他们说的那么美好吗?
说白了,这固态电池的“大跃进”,背后到底是谁在忽悠?
这年头,新能源汽车圈最火的词儿,除了“遥遥领先”,恐怕就是“固态电池”了。
你听听,上汽集团放出豪言,2025年底就要量产半固态,2027年全固态“光启电池”落地,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再看看其他家,丰田说2025年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稳定量产;日产更狠,2025年建试点厂,2028年装车;大众、福特、比亚迪也纷纷跟上,一个个都把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
可你细品,这时间表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了?
就好比说好三年建成新楼盘,结果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都快成“烂尾楼”了。
车企们这么着急,图啥呢?
说白了,还不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提升品牌形象,忽悠资本市场,抬高估值,以及应对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谁掌握了下一代电池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
这道理,谁都懂。
可就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景象下,一个声音却显得格外刺耳,那就是宁德时代的老大——曾毓群。
这位电池界的“大佬”,直接开怼,说车企过度宣传固态电池,2025年大规模应用“不负责任”。
他甚至还强调,现在所谓的“固态电池”,大多都是半固态或准固态,和真正的全固态电池,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
你品,你细品,曾毓群这番话,是不是有点“泼冷水”的意思?
但人家也不是空口无凭,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可是投入了十年,拥有超过500项相关专利。
人家说了,正因为深知其中难度,才不敢随便承诺量产时间。
这下,问题就来了。
车企们口中的固态电池,和曾毓群口中的固态电池,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
全固态电池要想真正实现量产,还得过五关斩六将。
原材料供应链和电池制造设备,都还不够完善。
电解质材料的选择和优化,锂枝晶的抑制,固-固界面接触等,都是老大难问题。
最重要的是,这成本,目前还是居高不下。
也有一些企业在努力尝试。
比如东风汽车,人家全球首发了固态电池示范运营,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达到了350Wh/kg,还加快产业化落地,同步开展400Wh/kg以上的研发。
但话说回来,全固态电池就真的是唯一出路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液态电池也在不断进步。
比如松下,人家最新研发的4680型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300Wh/kg,接近固态电池的预期,而且成本只有固态电池的40%。
还有欧阳明高院士,人家预测,钠离子电池到2025年也能达到磷酸铁锂的水平,成本还更低。
行业内普遍认为,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才是王道。
液态电池可以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优化,继续提升性能,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
这年头,竞争是无处不在的。
车企们为了掌握核心技术,纷纷开始自研电池。
像广汽埃安、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都加大了自研力度,还和宁德时代等电池供应商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
这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无疑是“腹背受敌”。
但人家也不是吃素的,一方面加速技术创新,保持领先优势;加强与车企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布局电池回收,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未来的动力电池行业,很可能会呈现出多元化并行的状态。
液态电池会持续优化,固态电池也会加速商业化,而车企和电池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将更加错综复杂。
固态电池的未来,确实充满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期待,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的推动下,固态电池能够早日实现商业化应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只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避免盲目乐观和过度炒作。
技术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固态电池这事儿,还得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