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2月1日,郑成功迫使荷兰人揆一在降书上签字,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实际上,在此之前,郑成功和父亲郑芝龙就多次和荷兰人交手。郑氏家族凭借东亚海上贸易权,在东亚沿海建立了一个荷兰人都无法对抗的“海上帝国”。
郑氏家族在巅峰时期,控制着日本到东南亚的海域贸易。当时,一条是中国到日本的传统海路,另一条是经过东南亚群岛再到日本的海路。
虽然日本是个岛国,物资缺乏,但由于它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所以日本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白银储备非常多,这就让日本成为诸多势力眼馋的目标。
日本平户市松浦博物馆画卷中的中国船和航线
郑氏集团拥有商船近千艘,每年到达日本的中国商船有80%是郑氏势力。东南亚路线的贸易量只有东亚路线的1/3,但是东南亚的华人缺乏保护,纷纷投向了郑氏集团。
除了华人海商,连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也要通过郑氏获取商品,借助郑氏商船运输,还要缴纳税金。比如,一艘经过厦门的船就要交3000两白银。荷兰人1633年在泉州败给郑氏后,每年要交12万法郎的保护费。
就像欧洲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海军为贸易护航,郑氏同样有海军力量做后盾。(了解东印度公司的发展过程,可以a到1600年12月31日的伦敦,还可以a到1874年1月1日的伦敦)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郑氏如何凭借海军建立“海上帝国”。
首先,尼古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尼古拉不是外国人,正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受洗入天主教后取的教名,相当于猪八戒入了佛门,唐僧会给他取法号悟能。
他也确实有点像猪八戒,统领水军,性格灵活,喜爱美人,精通多国语言,会弹西班牙木吉他。他少年时跟随当时的海上一霸李旦,继承了大部分的船只和航线,一跃成为华商里最有实力的人。
郑氏集团从此崛起。
左图:台北故宫复原的郑成功画像
右图:台北博物馆收藏的郑氏父子画像
第二,郑氏军队从郑芝龙开始,就大量配备西洋火炮。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明朝火器红衣大炮和佛郎机大炮,郑氏集团还有更先进的重型火炮,有的是和欧洲人买的,也有南明军队投靠时带来的,还有郑氏自己模仿荷兰人铸造的成中式风格的。
郑芝龙打造过拥有30艘巨大船只的舰队,两层大炮甲板上架了30多门重型火炮。传统的中国帆船只能架6到8门。郑成功攻取台湾时,使用的主力战船只有荷兰船的三分之一,但是数量大,都配备了重型火炮。
海军保障了郑氏的海上贸易,欧洲人都无法与郑氏集团竞争,他们称郑氏父子是海上的君王。
荷兰人感慨:这个国家以前从未有人像一官(郑芝龙小名)一样,按荷兰模式建造庞大精致、装备精良的帆船及舰队。
只是装备像荷兰吗?
荷兰书中的郑芝龙形象(佩刀的绿衣男子)
其实,郑氏的海军从诞生起,就完全是西方意义上的海军,和中国古代史上的任何海军都不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历代王朝的水上军队,那都是为了争夺陆上统治权。
水师,重点是能在河流湖泊里打仗,比如赤壁之战里曹操和吴蜀联盟的对决,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水军,这是都是为了陆地权力。
而海上军队,也是为了保卫陆地,在近海防御敌人。比如晚清的北洋水师,被动防御,对于争夺海上权力并没有概念,这也是北洋水师战败的重要因素。(了解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可以a到1888年12月17日的山东威海)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次出海作战,也是出于政治影响的考虑。唐朝派军救助新罗,明朝救助朝鲜,其实都是为了帮助自己的藩属国。即使郑和下西洋特殊一些,一路远航到了非洲,但也是为了维护明朝朝贡体系。(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可以a到1430年1月19日的北京)
荷兰人绘制的郑氏在福建沿海的基地
再看郑氏集团的海军,与之前的海军不同,一开始就是出于商业目的,最终发展成军事贸易组织。
这点其实和英国海军的崛起很像。伊丽莎白一世为了海外贸易,重用海盗约翰·霍金斯,改造了英国海军,使之可以和西班牙无敌舰队争雄。欧洲国家的海军都是在争抢制海权:谁拥有航道与贸易,谁就是赢家。
但是,郑氏集团最终还是将目光锁定在了陆地上。在郑氏集团看来,外出进行海上贸易,只是为了筹集资金,反抗清朝的统治。因此,郑氏集团没有像英国海军一样,在贸易之外,有意识地抢夺制海权。
当海上贸易崩溃后,军事力量也随之瓦解。清朝政府加紧了对沿海的严密控制,郑氏集团缺乏商品物资,郑氏海上帝国萎缩直到覆灭。
其实,除了郑氏集团以外,清政府也同样只注重发张陆军而忽略海军。清政府虽然打败郑氏,海军却缺乏发展动力,以至于越来越脱离世界发展趋势,最终组建的北洋水师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而日本凭借明治维新后的海军,走向扩张之路。
缺乏竞争与故步自封,终究会让自己也成为异类,再庞大,也被时代的车轮碾成粉末。
历代评价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素材源于: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2410743ae20d00016e7759;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