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 整理
编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态记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脉。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千载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街巷里弄间铭刻着泉城的历史年轮。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济南老地名》系列报道,通过口述史这一鲜活形式,让老地名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城市发展形成对话。
在济南历下区明湖路248号,一座黄瓦朱墙的古建筑群静守千年时光。它南接烟火人间的芙蓉街,北临水波荡漾的大明湖,曾是古代“高等学府”。这里,就是济南府学文庙,一座承载着儒家文化密码、流淌着汩汩泉水的“博物馆”。
千年文庙成“许愿顶流”
清晨的阳光洒在黄色的琉璃瓦上,为济南府学文庙的棂星门镀上一层金辉。家住附近的于国锋像往常一样散步至此,指着这座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的门楼感慨:“小时候听老人说,这个大门走出过很多举人进士,现在虽不科举了,可孩子们考试前还是爱来这里沾沾文气”。
济南府学文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宋熙宁年间,作为古代济南及山东地区重要的府级官学机构和祭孔庙宇,这里不仅是祭孔圣地,更是培养人才的“省级学府”。1992年,文庙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现显示,现存建筑虽经历代修缮,仍保留着宋代基础、明代格局与清代装饰的“三重时空密码”。

按照周礼,天子的学宫为“辟雍”,四周环水;诸侯之学为“泮宫”,南半面环水,也就是半圆形的水面。因为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所以按照礼制可以修建泮池,后来泮池就成为古人尊孔和兴办官学的标志。最令人称奇的是,2008年初,在文庙修复施工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在大成殿前又发掘出一处半月状的明代泮池。这种“一庙双泮”的景观,在全国的文庙中也十分少见。
“穿过棂星门,五孔石桥下的泮池碧波荡漾,锦鲤悠然穿梭于桥洞之间。”于国锋认为,这处被载入《济南名泉名录》的水体,藏着中国古代礼制与泉城智慧的完美融合。
走在府学文庙的路上,风中裹挟着无数学子的期盼。于国锋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去年高考前夕,她和儿子悬挂许愿红丝带,祈愿能蟾宫折桂、鱼跃龙门,“孩子说摸着冰凉的石桥,好像能触到古代书生留下的手温”。
老建筑讲新故事
在文庙经常看到古今交融的场景。稚童身着汉服行开笔礼;研学团队测量泮池石栏的明代纹饰;备考学子静坐堂前温书……夜幕降临,这座藏匿于古城中的千年学府,仍然可以依稀分辨出当年的气势。

据了解,大成殿原坐落在宽阔的月台上,随着岁月变迁,建筑已破损不堪,脊兽也被损毁,殿基也早与地面齐平,不复从前气势。重修时,工程人员采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即将大殿全部拆除并仔细标记构件,抬高地基,然后在原地尽量使用原物重建。重建后的大成殿,整体抬升了1.5米,重现当年的高峻。
2010年开放至今,济南府学文庙历经几次修缮。此处经常举办古礼体验、文庙讲堂、经典诵读等活动,如今年均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成为不少来济游客热衷的打卡地,也成为济南新的文化地标。
从宋代官学到文化会客厅,济南府学文庙的千年之旅,恰似泮池中流淌不息的泉水。当孩童的笔锋触碰到明代石碑的刻痕,当高考誓师的声音回荡在清代殿堂,这座古建筑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局限,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