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本来就是个流氓混混出身,脾气大,又自带骂人话筒,在白登之围撤退的路上,他是走一路,骂一路。可能他没想到,他一路骂到了赵国,差点把自己给骂死了。要不是有陈平的计策,刘邦可能就把命搁那了。
那么,这事又与兵仙韩信的死扯上啥关系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刘邦在赵国险遭不测,启用陈豨赵国本是秦末大佬张耳的封地,可惜他死得早,无福消受,刘邦便改封其子张敖为赵王。张敖没啥本事,却娶到了刘邦和吕后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也就是差点送到匈奴去的大公主,成了人人羡慕的亲驸马爷。
所以,刘邦到了赵国,张敖唯恐怠慢了这岳父大人,赶紧以臣子兼女婿的礼节,从早到晚伺候刘邦,端茶送水,十分殷勤,就差亲自给老丈人洗脚了。
然而,刘邦正在气头上,丝毫不领情,相反他觉得人人可骂,就要找个出气筒,逮着张敖连喷带骂。张敖被老丈人骂了个狗血喷头,一句话也不敢说,但他的几个手下却被激怒了,一个个怀恨在心。于是,赵国的相国贯高和赵午,便带着一帮人找到张敖,说要把刘邦给杀了。
张敖哪里敢答应啊,且不说刘邦是自己的丈人了,那可是当朝的皇帝,要是把他给杀了,那就是十恶不赦的弑君之罪,全家都要死光光。
张敖连连摇头,对这两位相国说,别别别,我爹死后,赵国本来就该被废除了,是皇上可怜我,让我享受其父这福,还把大公主嫁给我。我不能恩将仇报,这不是人干的事儿。
张敖不想杀刘邦,但两个相国却不肯善罢甘休,他们召集众人一起密谋,刺杀皇帝。他们行刺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他们在刘邦的住宿埋伏好了刺客,准备等刘邦一进来,就把他乱刀砍死。
刘邦对此一无所知,但他还没进去,总觉得这个地方有些不对劲。第六感爆棚,他转身就走了。刺客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邦扬长而去。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后来此事被捅出来了,原来是贯高的仇家把这件事给捅了出去。刘邦得知,勃然大怒,立刻派人把张敖给抓到了长安,准备好好地治他的罪。然而贯高却主动把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张敖无罪被释放,但从此废除赵王之位,降为“宣平侯”,赵国由刘邦第三子刘如意接手。意外的是,刘邦因为欣赏贯高的勇气,还额外赦免了他。贯高不愿领赏,表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证明张敖的清白。说罢自杀身亡。
一场风波就此宣告结束。但刘邦也发现了,赵国人对他并不服气。于是,刘邦便启用了自己特别信得过的人——陈豨。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自己可真的是大大地看走眼了。
陈豨与韩信的密谋计划陈豨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刘邦刚起兵那会儿,他就带人前去投奔,并长期跟着刘邦南征北战。因此受到刘邦的格外信任,乃至高看一等。
不过,封疆大吏一旦有兵有权,多少都会冒出一点非分之想。别看刘邦那么信任他,一转身,他就跟刘邦最怕的人——韩信,搞到一块儿去了。
说到刘邦、陈豨、韩信,这三位的人际关系有些复杂。先讲韩信。
自从他被刘邦设计逮捕,就被押到了长安。虽然没有沦为阶下囚,但也遭到了降职处分,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
这让韩信极其不爽:本来他是一方诸侯,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土皇帝,现在不仅被降了级,还被关在长安城里。
韩信很生气,但又无计可施,于是他用摆烂的方式来对抗,整天家里躺着,闭门不出,每每轮到上朝,他就请病假不去,而且当年的老部下周勃、灌婴等人,他也从未拜访,但韩信却拜访过樊哙。
樊哙是刘邦相识多年的好兄弟,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吕媭,后台很硬,也很受刘邦信任,算是当朝的大红人。但面对落魄的韩信,他还保留着很高的敬意。不过韩信并不瞧不上樊哙!所以,后来韩信被刘邦整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
韩信虽然摆烂,但他并不甘心如此,既然不愿意屈就自己,那就只有一个选择:干掉刘邦,反了丫的。
可是,韩信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帮手。直到陈豨要出发赵国,他才看到了希望。
韩信告诉陈豨:你手握这么多精兵良将,肯定会有人嫉妒眼红,到时候必然会有人说有谋反之意。第一次告状,刘邦必然不信。但如果有了第二次,刘邦就会起疑心。要是有了第三次,刘邦必然会亲自率军前去讨伐。
接下来,韩信了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如果到那个时候,我就在长安做你的内应,咱们里应外合,大事可定矣!”
陈豨连连点头。那么,韩信陈豨是刘邦身边的大红人,很受信任。就算有什么宵小之徒状告陈豨谋反,难道刘邦真的就会相信吗?
再说,就算韩信曾经名震天下,现在他是一个要权没权,要兵没兵,口碑也不咋地,还值得陈豨追随吗?
或许细究原因,一是当时高压环境搞得人人自危,哪怕陈豨也不例外。二是陈豨确实被韩信的三言两语给吓到了,早早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总之,搞定了陈豨,韩信迈出了谋反的第一步。也意味着,就没了回头路了。
再说陈豨,到了赵国和代国之后,成了大汉王朝实实在在的北境之王。只要他老老实实,刘邦也不会拿他怎么样。但陈豨并不老实,他搞了个骚操作:大规模养门客。
当时养门客的不止陈豨一个人。长安城的官员,或多或少都有些门客。但这些人都住在长安城里,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刘邦都知道。
可陈豨不同,他是封疆大吏,属于刘邦的视线之外,他养门客,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势力,也就威胁到了皇权。
除此之外,陈豨还有个毛病——好显摆。
不过,爱炫耀也没什么毛病,但陈豨可不是炫富,他是炫耀门客的数量。有一次从代国返回山东老家时,带上了自己全部的门客,让几千人跟着他一起回乡。
当时他带领门客进入邯郸城,一千多辆车子,搞得邯郸全城交通大堵塞,大批群众前去围观刷爆了朋友圈。
但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人看他很不爽,此人就是赵国相国周昌。
在刘邦面前,周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陈豨养上千门客,其目的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刘邦心里咯噔一下,当即紧张起来。他立刻下令:马上彻查陈豨的门客。
调查陈豨的门客,意在敲打陈豨。但陈豨不经事儿,抢先沉不住气了,在他看来,之前韩信对他说的三步节奏,刘邦已经跳过了第一步,没准刘邦正想亲自带兵讨伐他呢。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陈豨立刻派出使者,去联络叛逃匈奴的汉朝叛将王黄等人。到这一步,陈豨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韩信谋反之策被吕雉截胡陈豨起兵后,自称代王,并派兵四处掳掠。消息传到长安,刘邦险些气得脑溢血:亏这么信任你,你居然谋反!
很快,刘邦就点起大军,命令诸将领都随他出征。当然,韩信又一次宣称自己生病了。
刘邦想揍忘恩负义陈豨要紧,也懒得管韩信,便带领大军出发了。刘邦前脚刚走,韩信后脚就开始行动。
而陈豨所在的北地兵强马壮,将士精锐。刘邦想要打趴陈豨,必须要带上大队人马。这就导致长安城内防备空虚,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反呢?他就不能不反吗?
其实,韩信虽是汉朝人,但他是一个生在战国、长在战国的,始终觉得在刘邦这里得不到安全感,加上一而再再而三受到侮辱,也就决心要跟刘邦对着干了。
刘邦大军倾巢而出,韩信的谋反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着,他写信给陈豨,告诉陈豨好好打仗,他在长安做内应。
第二步,韩信现在就是一光杆司令,没有一兵一卒,去哪里找兵呢?他的一个手下建议,伪造圣旨把关在监狱的囚犯都赦免了,将他们一整编,先干掉皇后和太子,控制长安城,再袭击皇上的后方,大事可定矣。
韩信作为“兵仙”,带兵是有一套的,这样看来,谋反计划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是,可能连韩信自己都没想到,他居然栽在一个小角色身上。
韩信的一个家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犯了事儿,被韩信关了起来。这位家臣的弟弟就给吕后写了封举报信,道出了韩信的谋反计划。
由此,韩信的计划都被吕后摸得一清二楚。吕后第一反应是把韩信招进宫来,然后一刀砍死。但想了想又觉得不妥:要是韩信拒绝入宫,带兵杀入宫怎么办?毕竟,要是真的动起兵来,连项羽都打不过韩信,更何况她一个女人呢?
紧急时刻,吕后找了个老熟人,此人是谁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吕后找的老熟人是萧何。对韩信来说,萧何是韩信的大恩人。
韩信是萧何极力举荐给刘邦,因此刘邦才以正式典礼拜韩信为大将,统帅三军。如果说是刘邦成就了韩信,那萧何就是韩信的事业引路人。
论交情,萧何会帮吕后对付韩信吗?谁都知道萧何是韩信的大恩人,吕后找萧何,摆明了就是让萧何纳一条投名状。如果萧何拒绝,那就是公然表明立场,就算你萧何无心参与,但至少也是同情乱臣贼子,那么,你是当汉朝的忠臣还是叛臣,你萧何选一条吧。
因此,在生和死面前,萧何选择了前者。
几天之后,吕后与萧何捏造:叛军已被剿灭,陈豨已被诛杀,皇帝正率军返回长安。接着,为了庆祝平定叛乱,群臣都要前往宫中,参加庆功会。
韩信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讶,陈豨死了!刘邦率军回京,他的造反大计不就岌岌可危?这时进宫万一有诈呢?于是韩信又故技重施:请病假。
不料,他的这个请假条却被萧何驳回来了,让他立即进宫。
吕后算得太准了:韩信可以不信任任何人,但绝不会不相信萧何。于是,韩信便拔腿去了宫中。
韩信刚进宫,就被一群武士围住,五花大绑,押往吕后所在的长乐宫,随后拖进了钟室,也就是钟楼。
据野史传说,吕后让一群宫女用削尖的竹子将韩信活活捅死。
临死之前,韩信长叹一声:“当年我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到了今天,最终死于妇人之手,这恐怕就是天意吧!”
一生不败的兵仙,就这样死于一群弱女子之手,可叹可悲!